[发明专利]一种冻土区可燃冰综合开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604591.9 | 申请日: | 2020-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43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 发明(设计)人: | 赵春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E21B43/01 | 分类号: | E21B43/01;E21B43/12;E21B36/04;E21B43/26;E21B47/00;E21B47/06 |
| 代理公司: | 江苏银创律师事务所 32242 | 代理人: | 何震花 |
| 地址: | 712000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冻土 可燃 综合 开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冻土区可燃冰综合开采方法,通过将主力井布置到下伏煤层或泥页岩以下,可以通过同一口井开采多层位的天然气,并通过水平压裂增产,提高钻井和经济效率,降低施工成本采用主力井产出的天然气作为循环介质,克服了常规垂直钻井降压开采时,由于可燃冰富集的不均匀性导致的出气速率慢,开采效率低,将钻孔布置到可燃冰富集层下伏的煤层段和页岩段,可以提高主力井初始的产气量,增加初始加热循环介质的供应量,提高产气量和产气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勘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冻土区可燃冰综合开采方法。
背景技术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具有相对较低分子质量的气体(如甲烷、乙烷、丙烷、二氧化碳、氮气等)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通常T为0-10℃,P10MPa)下形成的一种内含笼形结构的固态类冰状物质,主要赋存于海底沉积物、陆域永久冻土带以及一些深水湖泊底部沉积物中;因其能量密度高、分布广、规模大、埋藏浅、成藏物化条件优越,被视为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代替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新型洁净能源之一。
我国曾于90年代末开始可燃冰调查,2007年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首次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2017年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在2020年3月26日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再次迎来历史性突破——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实现了“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在产业化进程中,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在我国,除海域具有潜力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外,陆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景亦为广阔。中国作为第三大冻土面积的国家,具备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我国曾于2008年首次在祁连山地区冻土带钻获了水合物实物样品,实现了我国陆域水合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通过研究显示,陆地天然气水合物及其异常现象主要产出在冻土层下100-400米之间,在一个钻进回次内,只有少部分裂隙内可以观察水合物实物样品,即使两条相邻的裂缝,也很可能出现一个有水合物一个无水合物的现象,饱和度较低,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非常强的非均质性,并且水合物产出的岩石类型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和高力学的特征。因此在用降压开采时,钻孔进入到水合物层抽水泄压,地下水合物分解释放速度较慢,产气量太小,进而影响开采效率;此外,常规的降压法开采具有采气速度慢,且后期会在水合物表面形成一层冰膜,抑制水合物的分解,水合物分解吸热,使裂隙中的水结冰,进一步抑制天然气的溢出,经济效率差。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全新的冻土区可燃冰综合开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冻土带可燃冰综合开采方法,可以实现冻土区可燃冰开采效率的极大提升,增加强非均质性区域可燃冰开采的经济效率。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冻土区可燃冰综合开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物探资料和可燃冰钻井资料,综合编制出开采区内可燃冰厚度和深度的分布图、冻土带厚度分布图以及工区内断裂分布图,并结合钻井采集可燃冰样品的情况评定出可燃冰甜点区;
步骤二:根据区域煤炭的勘探和开采资料,编制出工区内主力煤层及煤系地层泥页岩厚度、成熟度、瓦斯含量分布图,对于采掘过程中瓦斯突出较大的区域,需重点关注;
步骤三:根据步骤一与步骤二中编制的资料,综合评价圈定出可布置可燃冰开采主力井的位置;
步骤四:根据上述步骤确定的井位,采取三开的方式实施主力井的钻进,先采用安装有随钻测井装置的取心钻井工艺钻进到指定深度,终孔孔径为100mm,然后进行扩孔,并记录有气测显示层位的深度和长度,根据气测显示特征和钻出岩心判断气测段为水合物层段、页岩气层段和煤层气层段,下入相应直径的套管,其中所述钻孔的指定深度为钻进至下伏煤系地层底界以下2米;当存在多套下伏煤系地层时,需钻透最下层煤系地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045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