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T型铣刀和采用该T型铣刀加工形成内凹扣位结构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567846.9 | 申请日: | 2020-06-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227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江炳宏;邹暁洪;苏业建;陈小全;周启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C5/10 | 分类号: | B23C5/10;B23C3/00;B23C3/2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国新南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4 | 代理人: | 周雷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铣刀 采用 加工 形成 内凹扣位 结构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T型铣刀和采用该T型铣刀加工形成内凹扣位结构的方法。该T型铣刀包括刀柄和设于刀柄上的刀头,该刀柄具有中心轴线,该刀头包括若干个环绕中心轴线且间隔设置的切削刃;该切削刃包括沿中心轴线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沿中心轴线方向延伸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该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设于各个侧壁的两端,该切削刃还包括自第一表面朝向第二表面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凹槽、以及自第二表面朝向第一表面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两端均分别贯穿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本发明提供的T型铣刀可以一次性加工形成内凹扣位结构,无需更换刀具,加工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刀具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T型铣刀和采用该T型铣刀加工形成内凹扣位结构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电子产品的中框结构都采用塑胶与金属框体相结合的方式,并且通常在金属框体上设置拉胶结构来增强塑胶与金属框体的结合度,以提升该电子产品的防水防尘性能。请参阅图5所示的一种新型拉胶结构示意图,所述新型拉胶结构30设于待设工件300上,该新型拉胶结构30为内凹扣位结构,包括扣位凹槽31、以及设于所述扣位凹槽31内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扣位结构32和第二扣位结构33。当塑胶填充该新型拉胶结构30后,通过该两个扣位结构(3233)在塑胶和金属之间形成相互扣拉作用,可以显著增强塑胶与金属的粘合度,提升防水防尘效果。同时该新型拉胶结构30适用于轻薄的金属框体壁中,不仅可以避免对信号发射产生遮挡或干涉问题,还能够实现电子产品的轻薄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现有的铣刀或成型刀具都无法直接加工出该内凹扣位结构,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直接加工形成该内凹扣位结构的铣刀工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T型铣刀和采用该T型铣刀加工形成内凹扣位结构的方法,以解决现有的铣刀或成型刀具无法直接加工形成该内凹扣位结构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T型铣刀,包括刀柄和设于所述刀柄一端的刀头,所述刀柄具有中心轴线,所述刀头包括若干个环绕所述中心轴线且间隔设置的切削刃;所述切削刃包括沿所述中心轴线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沿所述中心轴线方向延伸且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分别设于各个所述侧壁的两端;所述第一侧壁与各个所述表面相交处形成切削刃口,所述第二侧壁为圆弧面;所述切削刃还包括自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第二表面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凹槽、以及自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第一表面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凹槽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
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包括远离所述刀柄中心轴线的第一槽壁,所述第二凹槽包括远离所述刀柄中心轴线的第二槽壁,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位于同一平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的凹陷深度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凹陷深度相同。
优选的,所述刀头还包括与所述刀柄一端连接的基轴,若干个所述切削刃环设于所述基轴上;所述切削刃还包括沿所述中心轴线方向延伸且间隔设置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侧壁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四侧壁一侧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基轴连接;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相交处形成切削刃口,所述第一侧壁的远离所述第三侧壁侧与所述基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槽壁间隔设置的第三槽壁,所述第三槽壁设于所述基轴上;和/或
所述第二凹槽还包括与所述第二槽壁间隔设置的第四槽壁,所述第四槽壁设于所述基轴上。
优选的,所述切削刃还包括自所述第一侧壁的部分区域朝向所述第二侧壁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避让部,所述第一避让部包括远离所述基轴的第一避让壁,所述第一避让壁连通所述第一槽壁和所述第二槽壁;和/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78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高碱值烷基水杨酸钙润滑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双料渐变式注塑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