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动力电池电量计量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564950.2 | 申请日: | 2020-06-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25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 发明(设计)人: | 柳宇航;楚中建;伍罡;杨磊;臧其威;谷岭;刘麟;陈文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国网普瑞特高压输电技术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R31/3842 | 分类号: | G01R31/384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 地址: | 1022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车载 动力电池 电量 计量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动力电池电量计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电动汽车熄火动力电池空载状态的电池掉电检测,统计电池的自放电量;将动力电池的负载划分为若干个串联耦合功能模块,利用计量单元实时统计每一个串联耦合功能模块的耗电量;根据每一个串联耦合功能模块在单位时间下的耗电量计算电池的续航时间;本方案叠加每个功能模块的耗电容量以及动力电池的自放电,即可计算电动汽车的剩余电量,可预测在目前的耗电功率下的动力电池的续航时间,起到对电动汽车提前预警及时充电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动力电池电量计量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的越来越强,电动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开始逐渐普及。对于动力电池电量的监测成为电动汽车使用者关注的一个问题,电动汽车(BEV)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
目前使用的电动汽车,构建计算剩余电量的模型难度高,计算程序繁杂,计算的剩余电量不精确,车主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到剩余电量的多少,并造成电动汽车在中途无法续航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动力电池电量计量方法,采用叠加每个功能模块的耗电容量以及动力电池的自放电,即可计算电动汽车的剩余电量,可预测在目前的耗电功率下的动力电池的续航时间,起到对电动汽车提前预警及时充电的作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构建计算剩余电量的模型难度高,计算程序繁杂,计算的剩余电量不精确,车主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到剩余电量的多少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动力电池电量计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0、对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充电后统计动力电池初始电量;
步骤200、对电动汽车熄火后空载状态下的动力电池进行掉电检测,计算所述动力电池在空载状态时的自放电量;
步骤300、将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的负载划分为多个串联耦合功能模块,并实时检测电动汽车启动状态下的每一个所述串联耦合功能模块的耗电量;
步骤400、根据动力电池初始电量、每一个所述串联耦合功能模块在单位时间下的耗电量以及动力电池在空载状态时的自放电量,实时计算动力电池的剩余电量。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步骤100中,所述动力电池的正极输出端连接有用于检测电池总输出电流的电流采样单元,所述动力电池的正负极之间连接有用于检测电池总输出电压的电压采样单元。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电流采样单元和所述电压采样单元连接有控制处理单元,所述控制处理单元接收所述电流采样单元和所述电压采样单元的数据,所述控制处理单元构建自放电量计量模型计算所述动力电池在空载状态下的掉电情况,所述自放电量计量模型建立关于总输出功率-时间的二维坐标系,所述动力电池的自放电量具体为所述自放电量计量模型的空载电流积分结果。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控制处理单元内设有用于监测电动汽车各个耗电所述串联耦合功能模块的开关状态的开关检查器,所述开关检查器检测所有串联耦合功能模块均处于断开状态时,所述自放电量计量模型得到电动汽车自放电量以及每小时的电动汽车平均自放电量。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步骤300中,所述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启动状态下的总耗电量为每一个所述串联耦合功能模块的耗电量与电动汽车启动状态下的电动汽车自放电量之和。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步骤300中,将所述动力电池的负载分成若干个相互并联的串联耦合功能模块,将同一个串联耦合关系的负载集成在一个所述串联耦合功能模块内,利用电流监测器检测每个所述串联耦合功能模块串联电流,并且利用电压监测器检测每个所述串联耦合功能模块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国网普瑞特高压输电技术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北京国网普瑞特高压输电技术有限公司;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49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