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折叠镜腿组件及头戴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549474.7 | 申请日: | 2020-06-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56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传龙;姜滨;迟小羽 | 申请(专利权)人: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27/01 | 分类号: | G02B27/01 |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孙爱乔 |
| 地址: | 266104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折叠 组件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折叠镜腿组件及头戴设备,镜框的一端设有第一转动连接部,镜框上设有第一限位部;镜腿的一端设有第二转动连接部,第二转动连接部与第一转动连接部转动连接,镜腿上设有第二限位部;弹片与镜腿转动连接,弹片的第一端位于第一限位部内,弹片的第二端位于第二限位部内;弹片可随镜腿一同转动,当弹片的第一端与第一限位部的端部抵靠、弹片的第二端与第二限位部的端部抵靠时,弹片可提供镜腿朝向镜框的内侧运动的作用力。镜腿通过弹片能够保持一定的夹持力,可适配不同头围的头型佩戴,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度,头戴设备在折叠时FPC组件等线路不外露,提高产品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头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镜腿组件及头戴设备。
背景技术
AR/VR/MR等智能设备近年来得到了广泛消费者的青睐,各种各样的头戴式、眼镜式产品形态不断出现。以AR眼镜为例,AR眼镜能够为用户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以眼镜的形式佩戴于用户头部,便于用户使用。现有市面上的AR眼镜还不能很好的适配各种头围的头型佩戴,并保证一定的夹持力,用户佩戴体验上并不是很舒适。
此外,由于AR眼镜的内部空间狭小,能够利用的空间可以说都被布置上了相关硬件,FPC等线路遍布了整个产品内部,AR眼镜折叠时,FPC等线路往往裸露在外面,FPC等线路易受磨损,降低产品的可靠性及美观度。
再者,有的AR眼镜为了提高便携性及收纳性,其设置有转轴机构,转轴机构仅是用于实现折叠功能,功能相对单一,无法提供其他改善用户体验的效果。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AR眼镜佩戴不舒适、折叠时线路裸露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可折叠镜腿组件及头戴设备,该可折叠镜腿组件中的镜腿通过弹片能够保持一定的夹持力,可适配不同头围的头型佩戴,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度,头戴设备在折叠时FPC组件等线路不外露,提高产品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折叠镜腿组件,包括:镜框,其一端设有第一转动连接部,所述镜框上设有第一限位部;镜腿,其一端设有第二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二转动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镜腿上设有第二限位部;弹片,其与所述镜腿连接,所述弹片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内,所述弹片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内;所述弹片可随所述镜腿一同转动,当所述弹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端部抵靠、所述弹片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端部抵靠时,所述弹片可提供使所述镜腿具有朝向所述镜框的内侧运动趋势的作用力。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片包括连接部、硬性臂以及弹性壁,所述硬性臂和所述弹性臂分设于所述连接部的两侧,所述硬性臂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内,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内,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转动连接部转动连接。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镜框的内部形成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限位部为设于所述镜框的端部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所述镜腿的内部形成有第二空腔,所述镜腿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第二限位部为U型结构,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正对;所述硬性臂伸入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弹性臂经所述第二开口伸入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镜腿朝向所述镜框的外侧弯折时,所述硬性臂与所述第一开口的端部抵靠,所述弹性臂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侧壁抵靠,所述弹性臂受力变形向所述镜腿提供具有向所述镜框的内侧运动趋势的作用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歌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歌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494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动力电池散热液自调节设备
- 下一篇:一种河道生态治理施工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