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整车通风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548315.5 | 申请日: | 2020-06-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07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 发明(设计)人: | 潘桃龙;刘勋;周远;罗卫朝;吕志兵;任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H3/06 | 分类号: | B60H3/06;B60H1/24;B01D46/00;B01D46/02 |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107 | 代理人: | 陕向辉 |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整车 通风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整车通风系统,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整车防污染入侵的能力差的技术问题。本整车通风系统,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内具有乘客舱,所述乘客舱的内侧壁具有与外界连通的装配间隙,所述车体上设有能向所述乘客舱输送空气的空调装置,所述空调装置内设有用于过滤空气的CN95滤芯,所述装配间隙内设有能在所述空调装置运行时使该乘客舱内部气压大于外界气压的填充件。本整车通风系统能有效隔绝外界污染入侵同时实现内部自净化,汽车内部空气的清洁性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整车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和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被称为第三空间。用户对车内的空气质量以及气味,带来的安全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对人员敲起了对环境卫生和病毒防护的警钟。车内的安全健康问题几乎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度。
为解决上述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204084748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通风控制装置,包括在汽车内设置的空调,在空调上设置有控制空调的空调控制面板,在空调内设置有滤芯,还包括相互连接的在线粒子监测器、服务器、智能通讯装置和通风控制器,在线粒子监测器与服务器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服务器和智能装置通过无线宽带网络交互连接,智能通讯装置通过无线方式与通风控制器相连接,通风控制器通过电缆线与空调控制面板相连接。
上述装置能够智能化检测车内空气质量并调节车内空气的循环状态,操作便捷,但汽车自身装配会存在装配间隙,难以完全阻隔外界的污染物侵入;而若为隔绝外界污染物的入侵将乘客舱完全封闭起来又会导致车内空气因难以流通而导致起雾现象影响行车安全。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为实现车内空气的清洁容易考虑:1、在车身部件配合处也装配过滤装置,对外界侵入的空气也进行过滤;2、在乘员舱内部设置另外空气进化单元,对侵入的污染物进行及时净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整车通风系统,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汽车内部的空气清洁性。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整车通风系统,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内具有乘客舱,所述乘客舱的内侧壁具有与外界连通的装配间隙,所述车体上设有能向所述乘客舱输送空气的空调装置,所述空调装置内设有用于过滤空气的CN95滤芯,所述装配间隙内设有能在所述空调装置运行时使该乘客舱内部气压大于外界气压的填充件。
车体内的乘客舱为供驾驶员和乘客进入乘坐的空间,现有车体包括白车身等多项零部件,各零部件之间或与白车身之间由于配合公差等因素会存在一定的装配间隙,装配间隙能连通乘客舱和外界环境,车体上设置空调装置能够通过对乘客舱输送不同温度的空气来调节乘客舱内的气温。通过在空调装置内设置CN95滤芯,CN95滤芯对0.3微米颗粒的过滤效率可达到95%,这样从源头使吸入进入空调装置内的空气在通过CN95滤芯进入乘客舱后更加清洁,有效减小病毒等污染物随飞沫或颗粒侵入乘客舱造成污染,而通过在装配间隙内增设填充件可使装配间隙的流量降低,使通过空调装置进入乘客舱带有一定压力的空气难以迅速逃出,从而保证乘客舱内的气压稳定高于外界环境的气压,乘客舱内的空气持续通过更微小的装配间隙快速向外排气以避免外界的污染物侵入乘客舱,同时还保证了乘客舱内的空气流动以避免起雾现象,进而在保证行车安全性的情况下提高汽车内部空气的清洁性。
在上述的整车通风系统中,所述车体上设有能连通所述乘客舱和外界的泄压阀。由于填充件的设置使乘客舱的气密性具有较高的水平,在空调装置进风量较大时乘客舱内的气压与外界的气压可能会升高很多而导致乘客进出时产生不适,通过在车体上设置能连通乘客舱和外界的泄压阀,这样当乘客舱内的气压与外界压差过高时能打开泄压阀将乘客舱内的部分空气排出,从而将乘客舱与外界的气压差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内而不受空调工作状况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483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