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定量分析连铸保护渣中总碳和自由炭含量的判定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529083.9 | 申请日: | 2020-06-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502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 发明(设计)人: | 余亮;谷少鹏;文光华;王哲;高祝兵;蒋文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5/22 | 分类号: | G01N25/22;G01N5/04 |
| 代理公司: | 新余市渝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24 | 代理人: | 廖平 |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定量分析 保护 渣中总碳 自由 含量 判定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定量分析连铸保护渣中总碳和自由炭含量的判定方法,包括用同步热分析仪测试TGDSC步骤如下;步骤一、用IN,Sn,Pb,Zn,Al,Au,6种标准金属校正TGDSC传感器的温度和热晗值;步骤二、在参比坩埚端和样品坩埚端放置2个空白氧化铝坩埚做基线,利用同步热分析仪,以10℃/MIN的升温速率从室温升温至1000℃,炉膛气氛为空气,流量50毫升/MIN,保证基线平稳无异常;在实验室通过综合热分析仪器对连铸结晶器保护渣中总碳和自由炭含量的判定,运用保护渣中自由炭在升温过程中氩气气氛下不燃烧,只在空气气氛下燃烧的特点,从而表现在同步热分析仪的TG值和DSC值的不同,然后对数据TGDSC数据分析处理得到保护渣中总碳和自由炭含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结晶器保护渣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定量分析连铸保护渣中总碳和自由炭含量的判定方法。
背景技术
结晶器保护渣是连铸过程中使用的重要冶金功能材料,对保证浇注的顺行及良好的铸坯质量起极为关键的作用。加入到结晶器钢液面上的粉渣依靠钢液提供的热量被逐渐加热,使得结晶器上表面的保护渣分为三层,分别为粉渣层,烧结层,液渣层。随着液渣向结晶器和铸坯缝隙流动,会使得粉渣层逐渐向下部移动,其温度逐渐升高,粉渣层会向烧结层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存在大量的物理化学反应,由低温到高温的反应变化有水的挥发、有机粘结剂挥发、炭的燃烧、碳酸盐的分解等,保护渣中的固定炭作用为控制保护渣熔化速率,而保护渣中碳酸盐主要为保护渣加入原料的成分,其中固定炭的含量是控制熔化速率的关键因素,固定炭的含量对于计算保护渣的消耗和稳定保护渣的液渣量以及控制富C层含量有重要意义,而碳酸盐分解出的二氧化碳也有一定搅拌熔池的作用,因此,准确判断保护渣的中固定炭和碳酸盐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对于判定保护渣的消耗和实现浇注顺行并获得好的铸坯质量有重要影响。
目前工厂可以通过现有检测标准YB-T190.7-2014燃烧气体容量法和红外线吸收法进行保护渣总的二氧化碳和总固定炭的含量,通过YB-T190.6-2014燃烧气体容量法和红外线吸收法进行保护渣中固定炭的含量,但是该两种标准方法原理是首先通过盐酸,硝酸等强酸把保护渣中硅铝酸盐进行溶解分离,然后对滤除的剩余成分在管式炉中燃烧,最后根据红外线吸收法测试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来分别对总炭含量或自由炭含量进行检测,然而,通过酸处理后不能完全分离的碳酸盐在高温下也会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该方法得到的总碳和自由炭含量并不太准确,且检测过程需要额外引入盐酸等化学试剂,一系列的化学处理也会带来误差,造成干扰,其测试过程也比较繁琐,耗时长,对测试人员经验要求较高,而且过多的使用酸类等化学试剂也不环保,很不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连铸结晶器保护渣不能准确高效测试其总碳和自由炭含量,提供定量分析连铸保护渣中总碳和自由炭含量的判定方法,该定量分析连铸保护渣中总碳和自由炭含量的判定方法具有检测更迅速、准确,测试人员更方便,检测方法更环保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连铸结晶器保护渣中总碳和自由炭含量的判定方法,包括用同步热分析仪测试TGDSC步骤如下;
步骤一、用IN,Sn,Pb,Zn,Al,Au,6种标准金属校正TGDSC传感器的温度和热晗值;
步骤二、在参比坩埚端和样品坩埚端放置2个空白氧化铝坩埚做基线,利用同步热分析仪,以10℃/MIN的升温速率从室温升温至1000℃,炉膛气氛为空气,流量50毫升/MIN,保证基线平稳无异常;
步骤三、用电子天平称取20毫克保护渣颗粒样品,放置于样品端氧化铝坩埚内,得到样品在加热过程中的曲线;
步骤四、重复步骤一至步骤三用同样的方法在氩气气氛下进行热分析实验;
步骤五、测试结束后,利用与热分析设备配套的热分析软件将测试结果导出到文本文档中。
优选的,所述步骤五中计算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290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