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鞍座壳体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508107.2 | 申请日: | 2020-06-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91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 发明(设计)人: | 牛恩来;赵俊平;余金科;吴永强;樊晓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2C38/04 | 分类号: | C22C38/04;C22C38/02;C21D9/00;C21D1/74;C21D1/18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张敏 |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壳体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高强度鞍座壳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选材:钢材的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2-0.3、Mn:1.1-1.4,Si:0.2-0.3,B:0.002-0.003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2)平板冲压成型:将步骤1)选取的钢材进行冲压制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鞍座壳体坯体;
3)压弯折边:将步骤2)制成的鞍座壳体坯体的边缘部位进行压弯处理,得到成型的鞍座壳体(1);
4)淬火:将步骤3)处理后成型的鞍座壳体(1)放置于保护气体N2的氛围中进行分段淬火处理;分段淬火处理具体为:首先,将鞍座壳体(1)加热至低温区300-350℃,保温5-10min;之后,将鞍座壳体(1)加热至中温区500-550℃,保温5-10min;接着,将鞍座壳体(1)加热至高温区850-880℃,保温5-10min;最后,将鞍座壳体(1)加热至910-920℃,保温10-15min,待鞍座壳体(1)均匀受热以后,将鞍座壳体(1)传送至淬火区,采用夹具(2)对鞍座壳体(1)的上下面进行约束,之后对鞍座壳体(1)的上下面同时进行喷淋淬火,直至鞍座壳体(1)冷却至15℃-35℃;
5)回火:将步骤4)处理后的鞍座壳体(1)进行回火处理;
6)喷砂:将步骤5)处理后的鞍座壳体(1)进行喷砂处理;
7)涂装:将步骤6)处理后的鞍座壳体(1)进行喷漆处理,得到成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鞍座壳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钢材的厚度为5-7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鞍座壳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钢材的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23,Mn:1.2,Si:0.23,B:0.003,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鞍座壳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分段淬火处理具体为:首先,将鞍座壳体(1) 加热至低温区330℃,保温5min;之后,将鞍座壳体(1)加热至中温区550℃,保温5min;接着,将鞍座壳体(1)加热至高温区850℃,保温5min;最后,将鞍座壳体(1)加热至920℃,保温10min,待鞍座壳体(1)均匀受热以后,将鞍座壳体(1)传送至淬火区,采用夹具(2)对鞍座壳体(1)的上下面进行约束,之后对鞍座壳体(1)的上下面同时进行喷淋淬火,直至鞍座壳体(1)冷却至15℃-35℃。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高强度鞍座壳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座壳体(1)在低温区、中温区以及高温区加热时均可在炉内做往复运动使得壳体均匀受热。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高强度鞍座壳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2)包括上压头(2.1)和下压头(2.2),所述上压头(2.1)和下压头(2.2)采用十字交叉布置的方式控制,所述上压头(2.1)和下压头(2.2)均匀分布在鞍座壳体(1)的上下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高强度鞍座壳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淬火处理采用的淬火介质为清水,喷水压力为0.2-0.3MP a。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鞍座壳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回火处理的回火温度为150-180℃,回火时间为0.5-1h。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鞍座壳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鞍座壳体成品的抗拉强度为1250-1480MPa,屈服强度为950-1150MPa,延伸率为8-11%,屈强比为76-79%,强塑积为13750-16280MPa%,表面硬度为HRC 40-4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810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