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于测量的基坑围护结构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481098.2 | 申请日: | 2020-05-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89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 发明(设计)人: | 金雷;李小虎;郑向裕;路成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蟠龙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74;E02D33/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兴知捷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38 | 代理人: | 董建军 |
| 地址: | 31003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测量 基坑 围护结构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于测量的基坑围护结构,包括,包括设置在基坑四个角处的角梁,所述角梁两两之间均设有支护墙板,四个所述角梁上均设有GPS测量仪、支撑机构和两个锚具;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便于测量的基坑围护结构的施工及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施工时,基坑开挖前应根据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附近建筑物情况,决定开挖方案,并作好防水排水工作,在基坑的四个角处设置角梁。本发明结构简单,施工操作简便,工期缩短,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且结构稳固,既可挡土又可挡流砂,提高了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方便对其进行测量监测,测量难度低,操作简单方便,省时省力,极大地提高了测量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测量的基坑围护结构及方法。
背景技术
基坑围护结构主要承受基坑开挖卸荷所产生的水压力和土压力,并将此压力传递到支撑,是稳定基坑的一种施工临时挡墙结构。基坑开挖前应根据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附近建筑物情况,决定开挖方案,并作好防水排水工作。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坑围护结构不同深度处的水平位移是基坑工程安全性的主要评价指标,因而是基坑施工过程中的主要监测项目。
现有基坑围护结构的施工及测量方法主要有轴线法、小角度法、全站仪坐标变化法等,尤其是当基坑面积较大时,这些测量方法都很繁琐且不方便,需要人力和设备多,费时费力,测量的效率低,且现有的有些基坑围护结构复杂,也增加了测量的难度,施工不易,工期长,难以既挡土又挡流砂,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便于测量的基坑围护结构及方法,用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便于测量的基坑围护结构及方法,其解决了现有基坑围护结构存在的结构复杂,施工操作繁琐,工期长,施工效率低,且难以既挡土又挡流砂,同时不方便对其进行测量监测,测量难度高,操作繁琐,费时费力,测量的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测量的基坑围护结构,包括设置在基坑四个角处的角梁,所述角梁的下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驻钉,所述角梁两两之间均设有支护墙板,四个所述角梁上均设有GPS测量仪、支撑机构和两个锚具,四个所述角梁靠近支护墙板的一侧侧壁上均设有与其位置相对应的插槽,所述支护墙板的端部延伸至插槽内并与其内壁滑动连接且相抵,所述GPS测量仪包括控制座、GPS芯片和四个安装螺栓,两个所述锚具均包括锚杆和多个倒刺,所述角梁的侧壁上贯穿设有两个与锚杆位置相对应的斜孔,多个所述倒刺均等间距固定连接在锚杆的侧壁上,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角块、第一转轴、支撑钢套、伸缩钢柱、第二转轴、支撑板和两个调节螺栓。
优选地,四个所述角梁均设置为L形,多个所述驻钉与角梁为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GPS芯片固定连接在控制座的上端侧壁上,四个所述角梁的上端侧壁上均设有四个螺纹孔,所述控制座通过四个安装螺栓配合螺纹孔可拆卸连接在角梁上。
优选地,所述斜孔和锚杆均倾斜朝下设置,所述斜孔的孔径大于设置有倒刺的锚杆的最大宽度。
优选地,多个所述倒刺呈三角形设置,多个所述倒刺与锚杆为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角块固定连接在角梁的侧壁上,所述支撑钢套靠近角梁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角块的侧壁转动连接,所述伸缩钢柱的端部延伸至支撑钢套内并与其内壁滑动连接,两个所述调节螺栓设置在支撑钢套远离角梁的一端,所述伸缩钢柱与两个调节螺栓相对应的两侧侧壁上均等间距设有多个调节槽。
优选地,所述支撑板的上端侧壁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在伸缩钢柱远离支撑钢套一端的端部侧壁上,所述支撑板的下端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多个地钉。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便于测量的基坑围护结构的施工及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蟠龙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蟠龙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810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