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桩大吨位堆载双层次梁“夹心”式结构压重平台堆载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468029.8 | 申请日: | 2020-05-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90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 发明(设计)人: | 杨隆限;李英涛;王伟兵;张文军;张建云;杨伟伟;陈建业;杨菲菲;黄文锐;张艳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高原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任林芳 |
| 地址: | 030009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桩大 吨位 双层 夹心 结构 平台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大直径高承载力基桩检测领域,具体是基桩大吨位堆载双层次梁“夹心”式结构压重平台堆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0~试验场地处理;S200~堆载平台支墩以及主梁支墩搭设;S300~加荷装置;S400~搭设主梁;S500~搭设下层次梁;S600~在下层次梁上摆放夹层S700~搭设上层次梁平台;S800~摆放配重块;本发明避免了次梁因局部应力集中造成破坏变形影响试验;仅主梁使用钢结构梁,次梁采用质量小的“工”字钢组成、使用便捷且费用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大直径高承载力基桩检测领域,具体是基桩大吨位堆载双层次梁“夹心”式结构压重平台堆载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建设领域很多重要建(构)筑物的基础采用大直径桩基础,因此基桩的承载力越来越高。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必须对基桩承载力进行检测评价,载荷试验是一种对基桩进行承载力检测的试验方法,一般极限荷载超过15000kN称为大吨位载荷试验。这种大吨位载荷试验从桩帽的制作,桩周土的处理,整体反力加荷系统的设计及组装,均需严格控制确保安全。大吨位堆载试验实施过程中经常存在以下问题:现成设备搭设压重平台往往其稳定性和安全性不符合要求,搭设完成后压重反力系统的高度比较高,容易失稳隐藏安全风险。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反力系统一般有三种:①锚桩横梁反力系统;②压重平台反力系统;③锚桩+压重平台联合反力系统。设计时因受到桩类型、数量、场地条件的限制无法使用锚桩时,只能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的方法即堆载法进行试验。
与小吨位堆载相比,大吨位堆载试验压重系统存在的问题有:场地地基土提供的承载力不足,不能满足堆载平台底座对承载力的要求;配重块数量多、堆载平台面积大、堆载高度大、配重块难以码放铺设均匀平稳。主梁、次梁均使用质量大、尺寸大、制作造价高的钢结构梁,且吊装运输困难,静载试验费用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搭设配重压重平台系统的稳定安全问题,提供基桩大吨位堆载双层次梁“夹心”式结构压重平台堆载方法。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基桩大吨位堆载双层次梁“夹心”式结构压重平台,包括首层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和第二层压重平台反力装置,所述的首层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包括设置在地基中间底部的桩身,桩身上设置有N组千斤顶,千斤顶上下两侧均设置有钢板,千斤顶上侧的钢板上安装有两组主梁,主梁两端底部设置有主梁支墩;第二层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包括设置在主梁上侧的下层次梁,下层次梁与主梁十字交叉设置,下层次梁与地基之间设置有堆载平台支墩,下层次梁上侧设置有夹层,夹层上侧设置上层次梁平台,上层次梁平台上侧设置配重块。
采用以下步骤进行堆载:
S100~试验场地处理:试验前确定试验场地范围,查询地勘报告等资料确定地基承载力能否满足支墩对场地的要求。如场地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且相邻基桩间距较远,则需对场地进行处理。
S200~堆载平台支墩以及主梁支墩搭设:搭设支墩前在场地上标好尺寸,堆载平台支墩和主梁支墩的第一层采用双排错牙搭设,上部采用十字交叉摆法,在堆载平台支墩和主梁支墩顶面不平整的地方采用粗砂与麻袋找平,顶面高差不大于10mm。
S300~加荷装置:用1.8m×1.8m厚12cm锰钢板对中放置于桩身顶部,锰钢板上均匀放置N个千斤顶,N个千斤顶上再放置一块1.8m×1.8m厚12cm的锰钢板,放置过程中要保证试桩中心、桩上钢板中心、4个千斤顶中心、千斤顶上钢板中心均在一竖直重合线上。
S400~搭设主梁;两条主梁放置于千斤顶上的锰钢板上,两条主梁的中心与锰钢板的中心重合。
S500~搭设下层次梁:下层次梁采用7.5m长工字钢与主梁垂直交叉,下层次梁两端搭设于堆载平台支墩上,从中间开始依次向外搭设,组成面积7.5m×10m下层次梁,下层次梁中心应保证与桩身中心重合,同时保证主梁与下层次梁之间预留50mm的沉降间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高原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山西高原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680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