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467433.3 | 申请日: | 2013-10-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999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 发明(设计)人: | 吉野贤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乐索纳克包装 |
| 主分类号: | H01M50/129 | 分类号: | H01M50/129;H01M50/126;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闫剑平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 ||
1.一种电池,其具有两张电池用外包装材料和电池主体部,所述电池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用外包装材料在铝箔层的一方的面上,经由第一粘接剂层而层压一体化有作为外侧层的耐热性树脂拉伸薄膜层,在所述铝箔层的另一方的面上,经由第二粘接剂层而层压一体化有作为内侧层的热塑性树脂未拉伸薄膜层,所述内侧层与所述铝箔层之间的粘接强度为4N/15mm宽度~30N/15mm宽度,作为构成所述内侧层的热塑性树脂未拉伸薄膜,使用在使该薄膜两张重合地热封时的密封强度处于超过30N/15mm宽度并在110N/15mm宽度以下的范围的热塑性树脂未拉伸薄膜,
所述两张电池用外包装材料中的至少一方为立体形状,
所述第二粘接剂层为通过干式层压法而形成的酸改性聚烯烃粘接剂层,
在所述两张电池用外包装材料之间配置有所述电池主体部,所述两张电池用外包装材料的内侧层的周缘部彼此通过热封而密封接合,由此形成电池壳体,在该电池壳体内部封入有所述电池主体部,
在因所述电池壳体内的产生气体而使电池壳体的内压上升到40kPa~80kPa的范围时,在与所述电池壳体中的所述两张电池用外包装材料的内侧层的周缘部彼此通过热封而密封接合的密封部的内缘相接连的内侧层角部产生与所述电池壳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贯穿排气路,并且在所述铝箔层与所述内侧层之间的所述第二粘接剂层产生与所述贯穿排气路连通的剥离间隙,所述电池壳体内的气体经由所述贯穿排气路以及所述剥离间隙而向外部排放,由此防止因内压上升而引起的电池壳体的破裂,
与所述密封部的内缘相接连的内侧层角部为在所述立体形状的电池用外包装材料的内侧层形成的弯曲状或折曲状的角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塑性树脂未拉伸薄膜层为由从包含聚乙烯、聚丙烯、烯烃类共聚物、它们的酸改性物以及离聚物在内的组中选出的至少一种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未拉伸薄膜层。
3.一种电池,其具有两张电池用外包装材料和电池主体部,所述电池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用外包装材料在铝箔层的一方的面上,经由第一粘接剂层而层压一体化有作为外侧层的耐热性树脂拉伸薄膜层,在所述铝箔层的另一方的面上,经由第二粘接剂层而层压一体化有作为内侧层的热塑性树脂未拉伸薄膜层,所述内侧层与所述铝箔层之间的粘接强度为4N/15mm宽度~30N/15mm宽度,作为构成所述内侧层的热塑性树脂未拉伸薄膜,使用在使该薄膜两张重合地热封时的密封强度处于超过30N/15mm宽度并在110N/15mm宽度以下的范围的热塑性树脂未拉伸薄膜,
所述热塑性树脂未拉伸薄膜层为由从包含聚乙烯、聚丙烯、烯烃类共聚物、它们的酸改性物以及离聚物在内的组中选出的至少一种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未拉伸薄膜层,
所述两张电池用外包装材料中的至少一方为立体形状,
所述第二粘接剂层为通过干式层压法而形成的粘接剂层,
在所述两张电池用外包装材料之间配置有所述电池主体部,所述两张电池用外包装材料的内侧层的周缘部彼此通过热封而密封接合,由此形成电池壳体,在该电池壳体内部封入有所述电池主体部,
在因所述电池壳体内的产生气体而使电池壳体的内压上升到40kPa~80kPa的范围时,在与所述电池壳体中的所述两张电池用外包装材料的内侧层的周缘部彼此通过热封而密封接合的密封部的内缘相接连的内侧层角部产生与所述电池壳体的内部空间连通的贯穿排气路,并且在所述铝箔层与所述内侧层之间的所述第二粘接剂层产生与所述贯穿排气路连通的剥离间隙,所述电池壳体内的气体经由所述贯穿排气路以及所述剥离间隙而向外部排放,由此防止因内压上升而引起的电池壳体的破裂,
与所述密封部的内缘相接连的内侧层角部为在所述立体形状的电池用外包装材料的内侧层形成的弯曲状或折曲状的角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体形状的电池用外包装材料为大致长方体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乐索纳克包装,未经株式会社乐索纳克包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6743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