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能高效利用的含油固体废物热脱附系统及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425460.4 | 申请日: | 2020-05-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807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7 |
| 发明(设计)人: | 邵志国;许毓;李兴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9B3/40 | 分类号: | B09B3/40;B09B3/80;B09B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闫加贺;姚亮 |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能 高效 利用 含油 固体废物 热脱附 系统 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能高效利用的含油固体废物热脱附系统及工艺,所述系统包括:热脱附装置、除尘装置、除尘脱水装置及焚烧装置,所述热脱附装置的高温脱附气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除尘装置的入口相连,除尘装置的气体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除尘脱水装置的进气管道相连,除尘脱水装置的排气管道通过管路与所述焚烧装置的入口相连。本发明所提供的该工艺及系统运行操作难度小,成本低,能量利用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能高效利用的含油固体废物热脱附系统及工艺,属于石油化工行业含油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石油在勘探、开采、储运、炼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油固体废弃物,通常包括油基钻屑与含油污泥两大类,由于含油固体废弃物含有大量石油烃类、固体悬浮物、细菌、盐类、絮凝剂、缓蚀剂、阻垢剂等化学药剂,是国家明确的危险废物,需要进行妥善的无害化处理。
热脱附技术起初应用于煤和木材的干馏及石油的裂解工艺,现已被应用于含油固废处理及高浓度有机污染土壤修复领域。含油固废热脱附过程中,同时存在蒸馏与热分解,在绝氧条件下加热到一定温度使烃类及有机物分解,使得含油固废转变成为三种相态物质:气相为甲烷、一氧化碳等不凝气;液相以热脱附油、水为主;固相为无机矿物质与残炭。通常说来,热脱附工艺主要包括物料存储单元、热脱附反应装置、尾气除尘单元、尾气冷凝单元、不凝气处理单元、油水分离单元及污水处理单元。根据热源不同可以分为电加热、电磁加热、燃油、燃气和高温烟气加热;根据加热方式可分为直接加热、间接加热、直接-间接相结合以及直接火焰加热;根据炉型结构可分为螺旋式脱附炉和转窑式脱附炉。目前,在大庆油田、新疆油田等地已建有油泥热脱附处理工程项目,在重庆、上海等地已建成有机污染土壤热脱附修复工程。
燃气式热脱附工艺由于其供热形式简便、燃烧器控制成熟而被广泛应用。但在实践应用中,热脱附工艺能耗高是影响其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热脱附工艺主要是在绝氧条件下对物料进行加热升温,使含油废物中的有机污染物挥发分解进而脱出形成脱附气,脱附气的温度大约为300-400℃,再通过冷却水降温冷凝,回收矿物油,最后将产生的不凝气体重新引入热脱附装置的供热焚烧炉中进行焚烧处理。在上述热脱附过程中,高温脱附气先降温冷凝,再升温焚烧,消耗了多余能量,而且热脱附过程伴随着矿物油的裂解与缩合,回收油异味较大,杂质较多,回用途径有限,企业多将其作为燃料油焚烧后回收热量。可见,现行工艺对高温脱附气冷凝后再焚烧显然不够合理,其次,脱附气降温冷凝需要消耗大量冷却水,并产生含油污水,具有较大异味,需要配套污水处理装置和除臭等配套设施,增加建设投资与系统运行难度;
因此,提供一种新型的热能高效利用的含油固体废物热脱附系统及工艺已经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能高效利用的含油固体废物热脱附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热能高效利用的含油固体废物热脱附工艺。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能高效利用的含油固体废物热脱附系统,其中,所述热能高效利用的含油固体废物热脱附系统包括:
热脱附装置、除尘装置、除尘脱水装置及焚烧装置,所述热脱附装置的高温脱附气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除尘装置的入口相连,除尘装置的气体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除尘脱水装置的进气管道相连,除尘脱水装置的排气管道(高温油气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焚烧装置的入口相连。
在以上所述的系统中,优选地,所述除尘装置、除尘脱水装置均设置有伴热装置。
其中,除尘装置,如旋风除尘器的伴热温度不低于热脱附装置(如热脱附炉)高温脱附气出口温度即可;除尘脱水装置的伴热温度比热脱附装置高温脱附气出口温度高10-30℃。
此外,所述伴热装置为本领域常规设备,只要保证可以使除尘装置及除尘脱水装置的伴热温度均高于热脱附装置高温脱附气出口温度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254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吸收性物品
- 下一篇:一种煤矿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