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重组竹的防霉剂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382668.2 | 申请日: | 2020-05-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692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 发明(设计)人: | 朱愿;李贤军;徐康;曾凡;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7N3/08 | 分类号: | B27N3/08;B27N1/00;B27K9/00;B27K3/52;B27K3/34;B27K3/36;B27K3/20;B27N3/00 |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8 | 代理人: | 张丽娟 |
| 地址: | 410004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重组 防霉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重组竹的防霉剂,包括以下质量份的组分:季铵盐类化合物0.5~1份,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1~3份,三唑类化合物0.5~1份,苯甲醇1~40份,乳化剂2~10份,稳定剂2~4份,渗透剂0.7~1.5份和水50~90份。本发明还公开了前述防霉剂的使用方法,本发明的防霉剂具有强渗透性和高兼容性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组竹的防霉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重组竹的防霉剂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重组竹又称重竹,是一种将竹材重新组织并加以强化成型的一种竹质新材料,也就是将竹材加工成长条状竹蔑、竹丝或碾碎成竹丝束,经干燥后浸胶,再干燥到要求含水率,然后铺放在模具中,经高温高压热固化而成的型材。重组竹本身具有较强的耐腐性能,这是由于重组竹主要采用酚醛树脂作为胶黏剂。但是,重组竹在应用过程中,当温、湿度适宜时,极易霉变,如曲霉、蓝变菌。导致重组竹表面颜色发生巨大变化,严重影响了重组竹的使用价值。因此,开展重组竹防霉研究是实现竹材高效持久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
重组竹的防霉技术借鉴于木材防霉,主要集中在使用物理手段或化学手段。物理手段主要包括使用不同溶液抽提、高温蒸煮、超声波、热处理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减少竹材内可溶性营养物质的含量,并降解部分竹材主成分(如半纤维素),从而减少竹材霉变的程度。化学手段主要以毒杀型化学试剂为主,是当前最常见的防霉处理手段,主要有熏剂型、油类、油溶型、水载型等。1)熏剂型防霉剂(如氨水、硫磺)具有良好的霉菌杀灭效果,成本低、渗透速度快,但是对环境危害大、且持久性差;2)油类防霉剂(如煤杂酚油、蒽油)对霉菌抑制具有广谱性,不易流失、耐久性好,但是处理材表面易污染,毒害大;3)油溶型防霉剂(如五氯酚)具有优异的防霉性能,时效长,但是处理成本高且对人畜有剧毒、致癌作用;4)水载型防霉剂(铜铬砷)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但是处理材的抗流失差、防治效力低。
近年来,学者们从重组竹防霉的影响因素、重组竹防霉防腐剂种类和防霉防腐处理工艺等方面开展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重组竹密度大、制备工序复杂,造成重组竹防霉处理技术存在渗透性低、兼容性差等技术难题。因此,户外重组竹防霉性能亟待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强渗透性和高兼容性的适用于重组竹的防霉剂及其使用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重组竹的防霉剂,包括以下质量份的组分: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乳化剂包括聚氧乙烯醚盐类和脂肪酸失水山梨醇酯,聚氧乙烯醚盐类和脂肪酸失水山梨醇酯的重量比1∶0.1~1.5。
所述稳定剂包括油酸、硫代硫酸钠、异丙基丙烯酰胺和乙醇胺,所述油酸、硫代硫酸钠、异丙基丙烯酰胺和乙醇胺的重量比为2~3∶3~5∶2~5∶1。
所述渗透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作为一个总的发明构思,本发明一种前述适用于重组竹的防霉剂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防霉剂按预设比例稀释后得防霉浸渍液,将竹单元置于防霉浸渍液中进行防霉处理后,干燥;
S2、另取防霉剂,将防霉剂和胶黏剂按预设比例复配混合得复配液,将竹单元浸渍于复配液中浸胶处理后,干燥;
S3、将竹单元按预设要求铺装后固化成型后得防霉重组竹。
所述步骤S1中,所述防霉剂占竹单元的质量分数为0.20~0.50%;所述防霉处理时压力为0.5~1.5MPa,时间为20~40min。
所述步骤S2中,所述胶粘剂为固含量25%的酚醛树脂胶粘剂,所述预设比例为1∶20~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未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826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