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混喷机器人的混喷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364448.7 | 申请日: | 2020-04-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01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 发明(设计)人: | 姜礼杰;杨航;文勇亮;钱豪;原晓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 |
| 代理公司: | 郑州优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5 | 代理人: | 高园 |
| 地址: | 450016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机器人 方法 | ||
1.一种智能混喷机器人的混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S1:在同一回转支撑(1)上设置两个相同的机械臂(2),其中一个机械臂上设有测距传感器(3)、另一个机械臂上设有喷浆嘴(4),两个机械臂(2)之间的圆心角为β;
S2:根据喷浆嘴(4)和测距传感器(3)本身参数及隧道横截面设计尺寸,分别确定两个机械臂的末端的路径;
S3:根据步骤S2中确定的机械臂的末端路径,进行运动学反解,确定测距传感器(3)的位姿;
S4:测距传感器(3)对隧道洞壁进行轮廓扫描,后台控制器根据轮廓扫描计算喷浆嘴(4)的喷浆位置和喷浆量;
S5:后台控制器根据步骤S4中的喷浆位置和喷浆量,调节喷浆嘴(4)的位姿,对隧道洞壁进行定点定量喷涂支护;
S6:重复步骤S2~S5,对隧道洞壁进行全面智能混喷支护;
在步骤S1中两个相同的机械臂(2)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在步骤S2中机械臂的末端的路径的确定步骤如下:
S2.1:根据隧道轮廓设计图纸和测距传感器(3)自身的探测宽度和高度参数,确定机械臂(2)的初始姿态和位置,保证测距传感器(3)能清晰探测到隧道洞壁数据;
S2.2:在测距传感器(3)所在的平面内建立极坐标系,极坐标系的原点O1与回转支撑(1)的圆心重合,测距传感器(3)在相应的平面内的路径轨迹表示为
l(t)=(θ,R)=(Δtω,R(t))
其中,θ为测距传感器(3)转过的角度,R为测距传感器(3)到原点O1的距离,ω为回转支撑的转速,R(t)为分段函数,
R(t)可表示为
其中,a,b,c....为常数,tk为时间段,k值取决于隧道的设计轮廓组成段数;S2.3:回转支撑沿隧道轴线方向运动,当遇到隧道截面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时,重新设定机械臂的末端的路径,始终保持路径轨迹形状与隧道轮廓形状一致,同样保持测距传感器探测距离和探测宽度不变,对R(t)值进行重新修正,直到覆盖整个隧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混喷机器人的混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喷浆位置和喷浆量确定的步骤如下:
S4.1:测距传感器测得的隧道洞壁表面数据点坐标表示为(α,d);其中α为回转支撑的旋转角度,d为测距传感器在固定路径上测得的到洞壁之间的距离;
S4.2:设隧道洞壁在相同角度方向的设计高度为D,测距传感器在固定路径下的测量宽度为e,则在旋转角度△α时的需喷浆体积v为:
v=△αe(d-D);
在旋转角度△α时的需喷浆体积写成时间t的函数为:v=ωe(d-D)△t;
ω为回转支撑的转速;
S4.3:根据测距传感器测得的隧道洞壁表面数据点(α,d)和隧道横截面设计尺寸,则喷浆位置点为(α-β,R0),其中R0为隧道横截面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混喷机器人的混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对隧道洞壁进行定点定量喷涂支护过程中,根据回弹量,确定喷浆嘴路径,然后进行运动学反解,确定喷浆嘴位姿,然后根据步骤S4中喷浆嘴的喷浆位置和喷浆量,对隧道洞壁进行喷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6444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