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能源耦合供能与蓄能集成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346953.9 | 申请日: | 2020-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785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 发明(设计)人: | 狄彦强;刘寿松;李颜颐;孔舒婷;廉雪丽;龙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分院 |
| 主分类号: | F24S20/40 | 分类号: | F24S20/40;F24T10/13;F24F5/00;F24F13/30;F24D15/00;F03D9/17;F01D15/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02 | 代理人: | 吴云华 |
| 地址: | 1000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能源 耦合 蓄能 集成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能源耦合供能与蓄能集成装置,包括循环系统、水箱、风电储能系统、太阳集热系统、地热系统和空调系统,循环系统包括具有第一介质的第一管路和具有第二介质的第二管路,水箱与第一、第二管路配合,水箱内的液态水与第一、第二介质进行热交换,风电储能系统内循环有第三介质,风电储能系统与第一管路配合,第三介质与第一介质进行热交换,太阳集热系统接入第一管路,第一介质在太阳集热系统内循环,地热系统接入第二管路,第二介质在地热系统内循环,空调系统内循环有第四介质,空调系统与第二管路配合,第四介质与第二介质进行热交换。采用风电、光热、地热联合供能,解决单一可再生资源利用局限性的问题,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能源耦合供能与蓄能集成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室内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带来了建筑能耗的大幅提升。而目前建筑的供能主要依赖于化石能源,这不仅消耗了大量化石能源,同时也加剧了大气污染。因此,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
太阳能和风能是常见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对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主要采用光热、光电、风电等形式,但由于其存在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导致“弃光”、“弃风”现象严重,制约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用户负荷具有自身的特点,其变化规律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变化规律不一致,导致部分可再生能源发电不能上网。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造成大量电能浪费,还会造成用户负荷供电可靠性的下降。
土壤源与太阳能、风能一样,也属于可再生能源。然而,土壤源热泵系统在寒冷地区尤其严寒地区,由于建筑热负荷明显大于冷负荷,长周期运行需要向土壤中提取的热量远远大于土壤的得热量,造成土壤冷积累现象。土壤冷积累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地埋管在运行后期的换热效率,严重时将造成热泵机组的停运,缩短热泵机组的工作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解决单一可再生资源在利用时具有局限性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出一种复合能源耦合供能与蓄能集成装置,所述复合能源耦合供能与蓄能集成装置包括:
循环系统,所述循环系统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内循环有第一介质,所述第二管路内循环有第二介质;
水箱,所述水箱内盛放有液态水,所述水箱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管路配合,所述液态水能够与所述第一介质进行热交换,所述水箱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管路配合,所述液态水能够与所述第二介质进行热交换,所述水箱连通于生活供水系统;
风电储能系统,所述风电储能系统内循环有第三介质,所述风电储能系统与所述第一管路配合,所述第三介质能够与所述第一介质进行热交换;
太阳集热系统,所述太阳集热系统接入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一介质能够在所述太阳集热系统内循环;
地热系统,所述地热系统接入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二介质能够在所述地热系统内循环;
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内循环有第四介质,所述空调系统与所述第二管路配合,所述第四介质能够与所述第二介质进行热交换。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复合能源耦合供能与蓄能集成装置,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电储能系统包括:
空压机,所述空压机与风力发电系统电连接;
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侧与空压机连通,
储气室,所述储气室与第一换热器的一侧连通;
第二换热器,所述储气室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侧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分院,未经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分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69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蚊香的自动分圈装置
- 下一篇:一种低刺激型卷烟滤嘴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