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线束及连接器载流能力的测试系统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340714.2 | 申请日: | 2020-04-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18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 发明(设计)人: | 王娇娇;赵凌霄;李晓;李川;未倩倩;陈赫;李津;李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6 | 代理人: | 苏冲 |
| 地址: | 30030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连接器 能力 测试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线束及连接器载流能力的测试系统,包括上位机、恒流源电源、数据采集器、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恒流源电源与线束及连接器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连接在被测连接器的公端与母端接触点处、公端子与母端子尾部的压接位置处和线束处,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均连接至数据采集器,所述数据采集器和恒流源电源连接至上位机。本发明有益效果:可复现整车工况过程中对电流的调整过程,对线束及连接器载流能力的评价可充分考虑整车工况,最终结果更符合实际使用工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汽车用线束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线束及连接器载流能力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两个主要问题分别是充电兼容性和充电时间(续航里程),2015新国标的出台,使得充电兼容性慢慢得到改善。随着2019 年新能源行业的补贴退坡及门槛的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要求随之提高。按照目前的充电速率,续航里程的提升则意味着充电时间的延长,在现有充电时间都无法满足消费者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增加充电时间无疑给电动汽车的发展带来阻碍。
为有效缓解续航短、充电耗时长的问题,行业陆续提出大功率充电的概念。大功率充电是指充电功率可到350kW,充电电流不小于500A的充电技术。充电电流的提升对整个系统中的线束及连接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在车辆朝着轻量化不断发展的前提下,线束及连接器的使用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用于线束及连接器载流能力的测试系统及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的不足之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线束及连接器载流能力的测试系统,包括上位机、恒流源电源、数据采集器、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恒流源电源与线束及连接器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连接在被测连接器的公端与母端接触点处、公端子与母端子尾部的压接位置处和线束处,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均连接至数据采集器,所述数据采集器和恒流源电源连接至上位机。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采集器、恒流源电源与上位机之间通过RS232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恒流源电源的输出额定电流为600A,精度为0.01A。
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实施例,一种用于线束及连接器载流能力的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被测线束及连接器连接至测试系统,并在关键点布置好温度传感器并连接至数据采集器,检查连接是否可靠;
B.设定恒流源电源输出电流值的初始值以设定值进行输出;
C.通过各个温度传感器测量各关键点的温度;
D.根据数采采集器采集的温度值进行判断,若温度值在规定时间内处于安全值,则记录此时段内温度值变化和恒流源电源的输出电流值,并增加恒流源电源的输出电流值,重复步骤B;若温度值在规定时间内超出安全值,则控制恒流源电源降流输出,重复步骤B;
E.达到规定的测试时间,停止试验;
F.在上位机中导出试验电流曲线,作为被测线束及连接器的载流能力曲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用于线束及连接器载流能力的测试系统及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用于线束及连接器载流能力的测试系统及方法可复现整车工况过程中对电流的调整过程,对线束及连接器载流能力的评价可充分考虑整车工况,最终结果更符合实际使用工况;与传统的测试方法相比,可以用于相关产品的选型及研发验证试验,提高测试结果的应用性、记录完整的载流曲线,安全、有效地检测评价产品的载流能力,为车企的轻量化选型及验证提供充分的技术和数据支撑。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07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