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内遗留儿童检测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322745.5 | 申请日: | 2020-04-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341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8 |
| 发明(设计)人: | 陈相显;王士军;张莎莎;孙明英;常培玉;赵东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S13/88 | 分类号: | G01S13/88;G01S7/02;G01V8/10;G08B21/02 |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王子龙 |
| 地址: | 45006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遗留 儿童 检测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内遗留儿童检测方法及系统,属于汽车安全防控技术领域。其中检测方法包括:获取停止状态下的车辆姿态信息、以及探测器姿态信息,并得到角度偏差量;判断角度偏差量是否在阈值范围内,若否,则根据角度偏差量,由探测器的调节机构调整探测器的探测姿态,使角度偏差量处于阈值范围内,更新角度偏差量,根据角度偏差量、车辆长度、车辆宽度、探测坐标系中的车厢相对于探测器的位置,标定探测器的检测区域;若是则直接重新标定检测区域;在检测区域进行检测。本发明的角度偏差量在阈值范围时,重新标定探测器的检测区域,避免误检;角度偏差量不在阈值范围时,通过探测器的调节机构将探测器的探测姿态进行调整,避免漏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内遗留儿童检测方法及系统,属于汽车安全防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私家车保有量不断上涨,很多家长安全意识淡薄,带小孩出行时为了方便有时将小孩单独留在车内,自己下车锁车后由于事情耽搁或遗忘,造成小孩独自长时间遗留在密闭的车里,导致缺氧或高温闷死,特别是在夏季,炎热的天气汽车熄火关闭空调后,车内温度能在短瞬间升高,造成孩童被热死、闷死等事件。
另外现在幼儿园、小学上学因距离家远,不少家长因上班时间与小孩上学时间冲突,选择让小孩坐校车往返家和学校,由于有些小孩上学离家远,起床时间早导致睡眠时间不足,另小孩处于成长期,容易在车上睡着。加之随车老师、校车驾驶员责任心、安全意识等容易造成将小孩遗留车内,进而出现安全事故。
由于频繁出现车内遗留儿童的安全事故,因此对遗留儿童的检测成为汽车安全防控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技术。现有技术中,有人提出利用毫米波雷达实现遗留儿童的检测,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 110576819 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预防、监控幼儿遗留车上发生危险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毫米波雷达检测生命体的心肺活动信息,实现遗留儿童的检测,有效的提高遗留儿童检测的准确性。
然而关于毫米波雷达,一般安装在车辆内部,在初次安装时毫米波雷达安装的误差较大或者车辆在长时间运行后固定毫米波雷达的固定点出现松动,导致毫米波雷达的检测区域发生变化,没有覆盖车辆的有效检测区域,因此,会出现检测到车外行人的信息而导致出现误检的情况、以及出现对车内遗留儿童的漏检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内遗留儿童检测方法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检测方式出现误检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一种车内遗留儿童检测方法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检测方式出现误检以及漏检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一种车内遗留儿童检测方法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检测方式出现误检以及漏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了第一种车内遗留儿童检测方法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1)获取停止状态下的车辆姿态信息、以及探测器姿态信息,探测器姿态信息是探测器的信号发射器处于预设的探测姿态下的姿态信息或者是探测器的支架的姿态信息,根据车辆姿态信息与探测器姿态信息获得车辆坐标系与探测器的探测坐标系的角度偏差量;
2)判断所述角度偏差量是否在阈值范围内,是则进入步骤4),否则进入步骤3);
3)根据角度偏差量,由探测器的调节机构调整探测器的探测姿态,以使角度偏差量处于阈值范围内,调整完毕后,判断角度偏差量是否在阈值范围内,是则更新角度偏差量,进入步骤4),否则报故障;
4)根据所述角度偏差量、车辆长度、车辆宽度、探测坐标系中的车厢相对于探测器的位置,在探测坐标系中重新建立车厢的位置坐标,标定探测器处于探测姿态下的检测区域,所述检测区域是在探测坐标系中探测器的探测区域与车厢空间的重合部分,所述检测区域覆盖车厢空间中设定的人员活动范围;
5)根据探测器的检测区域中采集的信号,进行遗留儿童的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227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