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雷达车载系统驾驶舱车门的电磁防护方法及车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321919.6 | 申请日: | 2020-04-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194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胜;边永亮;李伟;郭文卿;王富强;张少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三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0J10/86 | 分类号: | B60J10/86;H05K9/00;B05D5/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5 | 代理人: | 申绍中 |
| 地址: | 030032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雷达 车载 系统 驾驶舱 车门 电磁 防护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电磁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雷达车载系统驾驶舱车门的电磁防护方法及车门,S1、对门体内侧进行打磨,打磨形成导电连接带;S2、对打磨部位进行清洁,清洁后喷涂导电漆;S3、在喷涂导电漆区域安装至少两种不同类型的电磁密封条,电磁密封条之间首尾相连形成封闭的密封环。解决了当前雷达车载系统车门与车体相接触位置及车门与车体铰链处电连续性能差的问题,具有防护成本低、实施简单、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磁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雷达车载系统驾驶舱车门的电磁防护方法及车门。
背景技术
现代战争中,雷达探测是获取战场信息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提高雷达在复杂电磁环境的生存能力和机动性,采用以汽车为主体的运载系统对抗战场中的电子干扰、隐形飞机、反辐射导弹和低空超低空的突防。车载雷达在执行任务时所发射的强电磁信号威胁驾驶舱内作战人员的身心健康,严重时会导致部队战斗力下降。因此,为避免驾驶舱内作战人员受到雷达辐射的危害,需对雷达运载系统的驾驶舱进行电磁防护。
雷达车载系统驾驶舱的缝隙及窗口为电磁波耦合进入舱内的主要途径。对于驾驶舱车门而言,其材质为钢板并通过铰链与车体紧固,存在电磁耦合进入舱内的风险;而且车门与车体之间的密封胶条为普通胶条,仅具备水密封功能,不具备电磁屏蔽功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雷达车载系统驾驶舱车门的电磁防护方法及车门,可以提高车体与车门连接时的电搭接和电连续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雷达车载系统驾驶舱车门的电磁防护方法,
S1、对门体内侧进行打磨,打磨形成导电连接带;
S2、对打磨部位进行清洁,清洁后喷涂导电漆;
S3、在喷涂导电漆区域安装至少两种不同类型的电磁密封条,电磁密封条之间首尾相连形成封闭的密封环。
在车门电磁密封条位置涂抹水性溶剂,关闭车门;开门并勾画出在门框上留有的水印轮廓;在门框有水印轮廓区域内车体漆层打磨、清洁、喷涂导电漆。
电磁密封条包括三种类型,分别为π1型电磁密封条、π2型电磁密封条和Ω型电磁密封条,π1型电磁密封条和π2型电磁密封条的结构均包括平直部以及设置在平直部上的Y型部,平直部与Y型部之间形成第一开口;π2型电磁密封条的第一开口大于π1型电磁密封条的第一开口,π2型电磁密封条Y型部的开口小于π1型电磁密封条Y型部的开口。
车门内侧上部设置的为π2型电磁密封条,车门内侧两端设置的为π1型电磁密封条,车门内侧下部的设置的为Ω型电磁密封条。
在门侧周边距离翻边4-8mm处,向门内侧打磨5-9mm宽的导电连接带。
一种雷达车载系统驾驶舱车门,包括车门门体以及设置在车门门体内侧的电磁密封环,所述电磁密封环包括至少两种不同类型的电磁密封条,电磁密封条之间首位相连形成封闭的环状;电磁密封条通过导电胶与车门内侧固定。
所述电磁密封环包括π1型电磁密封条、π2型电磁密封条和Ω型电磁密封条,π1型电磁密封条和π2型电磁密封条的结构均包括平直部以及设置在平直部上的Y型部,平直部与Y型部之间形成第一开口;π2型电磁密封条的第一开口大于π1型电磁密封条的第一开口,π2型电磁密封条Y型部的开口小于π1型电磁密封条Y型部的开口。
所述π2型电磁密封条固定在车门内侧上部,所述Ω型电磁密封条固定在车门内侧下部,所述π1型电磁密封条设有两个,分别固定在车门内侧两端。
车门门体的铰链处设置有金属软编织防波套。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三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219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