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旧房屋墙体加固装置及其施工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282012.3 | 申请日: | 2020-04-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41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 发明(设计)人: | 杨达;杨文海;单立嫚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天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B1/6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卫***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房屋 墙体 加固 装置 及其 施工工艺 | ||
本发明涉及房屋修护加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旧房屋墙体加固装置及其施工工艺,其包括加固板,加固板包括内板和外板,内板和外板分别设置在墙体的两侧,内板和外板之间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贯穿墙体,连接杆的一端与内板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外板后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本发明通过设置内板和外板,将墙体固定在内板和外板之间,利用内板和外板对墙体进行加固,再利用连接杆和固定螺母连接固定内板和外板,结构简单、链接方便,具有缩短施工周期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房屋修护加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旧房屋墙体加固装置及其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钢筋混凝土房屋的兴起,房屋各方面的质量有显著提升,但是由于商品混凝土的运输距离的限制,导致农村大部分住房仍使用砖混结构,砖混结构的房屋抗震性能差,在地震中砖混房屋易倒塌。为了提高砖混房屋的抗震性能,对砖混房屋的墙体加固十分有必要。
现有技术常是在砖混房屋设置外加构造柱和圈梁对增强房屋的抗震性能,在进行构造柱和圈梁施工时,常在施工现场采用现场浇筑的方法进行,需要在被加固房屋的现场首先绑扎钢筋,然后进行模板支设加固,再进行浇筑混凝土,最后进行拆模。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现场浇筑施工步骤繁琐,导致施工周期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旧房屋墙体加固装置,达到缩短施工周期的目的。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旧房屋墙体加固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加固板,加固板包括内板和外板,内板和外板分别设置在墙体的两侧,内板和外板之间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贯穿墙体,连接杆的一端与内板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外板后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墙体加固时,首先再去墙体上钻设允许连接杆通过通孔,然后将内板放置在墙体的内侧,并使内板连接的连接杆穿过通孔,再将外板放置在墙体的外侧,并使连接杆远离内板的一端穿过外板,最后将固定螺母与连接杆螺纹连接,使连接螺母与外板抵接,利用连接杆将外板和内板与墙体固定,将墙体夹在外板和内板之间,利用外板和内板的刚性,在地震时避免砖混结构中的砖块与墙体分离,增强了墙体的抗震性能,同时在加固墙体时,仅需在墙上钻孔,然后安装内板和外板,施工步骤少、操作简单,达到缩短施工周期的目的。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加固板包括若干块单元板,若干个单元板拼接为加固板,相邻单元板之间设置有拼接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加固板分为若干个单元板,并利用拼装组件连接相邻的单元板,便于加固板的安装和运输,提升加固装置使用时的便捷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拼装组件包括拼装槽、固定槽、滑动块和弹簧,固定槽开设在单元板的侧壁,滑动块位于固定槽内,滑动块与固定槽滑动连接,弹簧设置在滑动块与固定槽的底壁之间,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槽的底壁和滑动块固定连接,滑动块与固定槽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拼装槽设置在相邻单元板的侧壁,单元板与相邻单元板抵接时,拼装槽和固定槽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利用限位组件将滑动块固定在固定槽内,当单元板相邻单元板拼接时,固定槽与拼装槽连通,移除限位组件,使滑动块在拼装槽内滑动,滑动块的一部分滑动至拼装槽内,另一部分仍留在固定槽内,利用滑动块的刚性,使拼装槽和固定槽保持固定,所以单元板与相邻的单元板之间保持固定,拼装组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提升单元板拼接时的便捷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灌注孔、限位孔和限位杆,灌注孔开设在固定槽的侧壁,灌注孔贯穿固定槽的侧壁,限位孔开设在滑动块靠近灌注孔的一侧,当滑动块完全位于固定槽内时,灌注孔和限位孔连通,限位杆的一端穿过灌注孔插入限位孔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天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河北天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8201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