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有机废物堆肥的保氮复合菌剂及其应用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159331.5 申请日: 2020-03-09
公开(公告)号: CN111333441A 公开(公告)日: 2020-06-26
发明(设计)人: 邱忠平;李明星;李星;宋立岩;陈帝霖;邹美慧;彭传海 申请(专利权)人: 西南交通大学
主分类号: C05F11/08 分类号: C05F11/08;C05F15/00
代理公司: 成都华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81 代理人: 杜群芳
地址: 610031 四***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用于 有机 废物 堆肥 复合 及其 应用 方法
【说明书】:

发明涉及环境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有机废物堆肥的保氮复合菌剂及其应用方法,将氨化菌群、硝化菌群和固氮菌群按照1~3:2~7:1~5的比例通过合理配比获得有机废物堆肥保氮复合菌剂,按照接种量为0.1%~12.0%接种于有机废物堆肥中,可有效避免堆肥过程中氮流失而造成氮素损失的问题,还可减少堆肥过程中臭气的产生,避免二次污染,提升堆肥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提高有机废物堆肥处理的效率。本菌剂所用菌种均属于亲近环境型的微生物,且应用投资较少、方法简便、操作简单,适用于多种有机废物,并适用于大、中、小型规模的堆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有机废物堆肥的保氮复合菌剂及其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农业的发展,产生大量的有机废物,若不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不仅造成环境污染、疾病传播等危害,也会阻碍有机废物的有效利用和工农业的持续发展。高温好氧堆肥是资源化利用有机废物、生产有机肥的经济可行的办法。堆肥中的氮是作物生产中最重要的肥料元素之一。但研究表明,在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堆肥的高温阶段,铵态氮会转变为氨气挥发,造成超过65%的氮损失。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既降低了有机肥的肥效,又污染了环境。因此,有机废物堆肥过程中如何减少氮素损失,提高肥料质量,减少环境污染一直是研究者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实现有机废物高效清洁处理和工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降低氮损失的主要方式包括添加物理吸附剂、化学结合剂、外源微生物或覆盖等。虽然各种方式均能一定程度上减少氮素的损失,但物理化学添加剂存在成本高、有二次污染的风险,同时也会影响堆体中微生物活性、导致堆肥产品电导率过高,影响堆肥产品品质,而添加外源微生物实现保氮作用是清洁高效的方式。研究发现通过在堆肥中接种单一的外源微生物可有效减少氮损失,但关于复杂微生物菌群对堆肥过程氮素转化的影响却鲜见报道。

为弥补现有技术中的空白,本发明提供一种研发具有保氮功能的复合菌剂及其应用方法,对减少堆肥过程中的氮损失,提高堆肥品质意义重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有机废物堆肥的保氮复合菌剂及其应用方法,通过在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传统微生物学技术,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从环境中优选亲近环境型的不同科、属的功能微生物,获得氨化菌群、亚硝化菌群、亚硝酸盐氧化菌群、固氮菌群,共12种菌株;进一步对功能菌间的交互作用研究,从而构建出有机废物堆肥复合菌剂,具有降低有机废物堆肥过程中氮损失,以及加快有机废物降解腐熟的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用于有机废物堆肥的保氮复合菌剂,包括氨化菌群、硝化菌群和固氮菌群。

进一步地,所述氨化菌群、硝化菌群和固氮菌群有效活菌数比为1~3:2~7:1~5。

进一步地,所述硝化菌群包括亚硝化菌群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群。

进一步地,所述氨化菌群、亚硝化菌群、亚硝酸盐氧化菌群和固氮菌群的有效活菌数比为1~3:1~4:1~3:1~5。

进一步地,所述氨化菌群包括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亚硝化菌群包括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bacterium)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亚硝酸盐氧化菌群包括大洋芽胞杆菌(Oceanobacillus)、Luteivirga、马氏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marplatensis)和少盐芽胞杆菌(Paucisalibacillus)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固氮菌群包括农杆菌(Agrobacterium)、芽孢八叠球菌(Sporosarcina)、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长孢菌(Longispora)中的至少一种。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593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