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循环使用的基坑围护体漏水快速疏堵装置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148523.6 | 申请日: | 2020-03-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17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胜;张哓斌;吕宝宏;董旭光;张国申;刘建设;张岩鉴;朱浩;祝佳;李芮;刘海同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2D19/06 | 分类号: | E02D19/06;E02D3/10 |
| 代理公司: | 西安众和至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9 | 代理人: | 强宏超 |
| 地址: | 73005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使用 基坑 围护 漏水 快速 装置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循环使用的基坑围护体漏水快速疏堵装置及其施工方法,快速疏堵装置包括筒状的外侧透水钢管和内侧透水钢管,内侧透水钢管嵌套于外侧透水钢管内,圆形挡板固定在金属片环上将外侧透水钢管和内侧透水钢管前端封闭,圆形挡板外接有与内侧透水钢管内腔连通的出水管,出水管上安装有控水阀门。该装置将疏堵两种治理方式系统结合,快速封堵漏水点并有序高效地排出地下水,降低土体水压力,同时可防止管涌和流砂的危险,从水分诱导基坑漏水的致灾源头上解决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岩土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循环使用的基坑围护体漏水快速疏堵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高水位地区基坑工程施工时,因水文地质情况变化和施工冷缝的原因,基坑会发生漏水现象,给后期施工带来不便,延误工期,易引发安全事故。为了避免因漏水造成的基坑塌方,保证施工安全,采取一种快速有效的疏堵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基坑漏水处理方法有封堵截水法和引流管疏水法。前者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措施:1)止水帷幕补强:在基坑围护体外侧采用高压旋喷进行封堵补强,形成第二道止水屏障。此做法工程量大、造价高昂、施工机械易受外界因素制约。2)钻孔注浆:通过在基坑漏水处机械钻孔,插入注浆管现场配制浆液,利用注浆泵将调制好的浆液泵入漏水点,浆液分散、乳化并发泡,形成固结体将漏水点堵住。此方法浆液需现场配制、流动性大、凝固时间长,很难短时间内封堵漏水点位,因此不能从根本上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后者是在基坑漏水点处插入引流管将地下水引至明沟排出。该方法造成水资源浪费,同时因未做过滤处理,地下水带走土体中的细颗粒,导致土层出现空洞,引发基坑边坡坍塌及坑外地表沉降,对相邻建筑物有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可循环使用的基坑围护体漏水快速疏堵装置及其施工方法,疏堵结合,快速高效地解决深基坑围护体漏水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申请:
可循环使用的基坑围护体漏水快速疏堵装置,包括筒状的外侧透水钢管和内侧透水钢管;
所述外侧透水钢管和内侧透水钢管均前端开放、末端封闭,二者侧壁上均匀开设有透水孔,内侧透水钢管嵌套于外侧透水钢管内;内侧透水钢管外部包裹有透水棉麻材料,透水棉麻材料通过外侧包箍的一层金属编织网片固定在内侧透水钢管上;
所述外侧透水钢管前端焊有金属片环,内侧透水钢管前端安装有圆形挡板,内侧透水钢管嵌套于外侧透水钢管内时圆形挡板固定在金属片环上将外侧透水钢管和内侧透水钢管前端封闭,使内、外侧透水钢管形成封闭的整体,圆形挡板外接有与内侧透水钢管内腔连通的出水管,出水管上安装有控水阀门。
进一步,两个金属导轨I对称焊接于外侧透水钢管内壁上,相应的两条金属导轨II焊接于内侧透水钢管外壁上,金属导轨I和金属导轨II为沿外侧透水钢管和内侧透水钢管轴向延伸的直线导轨,相对的金属导轨I和金属导轨II顶端均设有反向的弯钩,通过金属导轨I和金属导轨II嵌套卡和将内侧透水钢管安装在外侧透水钢管内。
进一步,所述金属导轨II包括上下两部分导轨,为上下伸缩结构,上部导轨插在下部导轨插槽里,下部导轨侧面设置有卡位螺栓,上下部导轨通过卡位螺栓固定位置。
进一步,所述外侧透水钢管上的透水孔为密集圆形,开孔位置距离基坑围护体150-250mm,直径为5-10mm,间距为100-300mm,呈梅花型分布;所述内侧透水钢管上全段开有相同的透水孔。
进一步,所述外侧透水钢管长度为1000-3000mm,管径为100-150mm,所述内侧透水钢管和外侧透水钢管末端均为圆锥形。
进一步,所述金属编织网片前端连接于圆形挡板,侧面点焊于金属导轨II上。
进一步,所述金属片环环向宽度为50-80mm,厚度为8-12m;所述圆形挡板厚度为8-12mm,材质为金属或塑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理工大学,未经兰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485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