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升降式地埋环网柜的自动排水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141678.7 | 申请日: | 2020-03-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6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 发明(设计)人: | 何宏伟;张正国;隰桂吉;李念峰;钱忠;刘国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高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19/06 | 分类号: | E02D19/06 |
| 代理公司: | 江苏海越律师事务所 32402 | 代理人: | 唐小红 |
| 地址: | 211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升降 埋环网柜 自动 排水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升降式地埋环网柜的自动排水系统,包括:升降式地埋环网柜整体结构、积水池、潜水泵、中间控制器、第一液位计、第二液位计、第三液位计、排水管、止回阀、声光报警器、自动拨号装置、备用电源、摄像装置、客户端、基坑,当积水达第二液位计位置时,将信号传递中间控制器来控制潜水泵启动,通过潜水泵抽取排到城市排水管道中;当积水降低到第一液位计位置时潜水泵停止工作,止回阀关闭;若水位升高到第二液位计时潜水泵没有启动,积水池中水位会继续升高,当水位到达第三液位计时,第三液位计将信号传递给中间控制器来控制声光报警器,自动拨号装置启动,将信号传递给客户端,避免安全事故的隐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排水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升降式地埋环网柜的自动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升降式地埋环网柜结构,为了克服不占用城市道路、绿化面积,以及不影响城市容貌及行人安全的问题,将环网柜加上垂直升降结构,从而达到占地面积少,美化环境和保证行人安全的目的。而环网柜处于地下工作,为防止升降式地埋环网柜盖板密封不严而导致地面积水渗入基坑中。长期积水无法排出会导致环网柜进水,造成环网柜损坏发生安全事故。因此一种基于升降式地埋环网柜的自动排水系统应运而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基于升降式地埋环网柜的自动排水系统,该系统可有效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
基于升降式地埋环网柜的自动排水系统其结构包括升降式地埋环网柜整体结构1、积水池2、潜水泵3、中间控制器4、第一液位计5、第二液位计6、第三液位计7、排水管8、止回阀9、声光报警器10、自动拨号装置11、备用电源12、摄像装置13、客户端14、基坑15。
所述升降式地埋环网柜整体结构1固定安装在基坑15中,该结构可以使环网柜实现地埋以及露于地表之上,并且解决了以往环网柜占用城市道路、绿化面积,以及影响城市容貌及行人安全的问题;
所述积水池2是在基坑15底部所挖的储水池,可以将渗入基坑15中水收集到积水池2中;
所述潜水泵3固定安装在积水池2中,与中间控制器4是自动排水系统的动力部分,用来将积水池2中的积水抽出基坑排到城市排水管道中;
所述西门子中间控制器4固定安装在基坑15右侧中部,为升降式地埋环网柜自动排水系统的控制单元;
所述第一液位计5安装在积水池2底部,第二液位计6安装在积水池2中部,第三液位计7安装在积水池2顶部,它们之间与中间控制器4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液位计5、第二液位计6、第三液位计7为电器元件,第一液位计5、第二液位计6通过中间控制器4控制潜水泵 3的启停;第三液位计7通过中间控制器4控制声光报警器10、自动拨号装置11将信号传递给客户端14;
所述排水管8固定安装在基坑15中,连接潜水泵3将积水池2中的水排到城市排水管道;
所述止回阀9安装在排水管8的尾端,防止潜水泵3在不运行的情况下水回流到积水池2中。
所述声光报警器10、自动拨号装置11为自动排水系统的报警装置,固定安装在基坑15中,与中间控制器4电性连接,是防止发生过多积水时的报警装置;
所述备用电源12固定安装在基坑15底部,为防止发生意外情况下主电源断电而导致自动排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所述摄像监控装置13固定安装在基坑15中,用来随时查看升降式地埋环网柜整体情况;
所述基坑15是在地面做的基础深坑,用来承载升降式地埋环网柜整体结构1;
所述中间控制器4为西门子中间控制器。
具体控制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高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高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416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惯性定位定向设备方位引出装置及其标校方法
- 下一篇:牵引力试验的配重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