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电动汽车及计算机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139750.2 | 申请日: | 2020-03-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17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2 |
| 发明(设计)人: | 陈起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L58/12 | 分类号: | B60L58/12;B60L58/13;B60L53/00;B60L53/14;B60L58/26;B60L58/27 |
| 代理公司: | 深圳国新南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4 | 代理人: | 周雷 |
| 地址: | 51064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智能 充电 控制 方法 计算机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电动汽车及装置。所述电动汽车包括至少两种充电模式,所述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步骤,获取选择充电模式或默认充电模式的指令;及充电控制步骤,采用所述选择充电模式的指令对应的一种充电模式或所述默认充电模式的指令对应的一种充电模式对所述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进行充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智能充电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电动汽车及装置。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于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化石燃料的燃烧,不会污染环境,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全球领先,过去三年连续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虽然质疑声难免,但是在政策支持之下,电动汽车大发展已成既定趋势,只会继续向前。从数据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螺旋式上升,2017年50万辆、2018年80万辆,而2019年预计达100万辆以上,2020年规划为200万辆。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核心-动力电池显得尤为重要,充电是电动汽车必不可少的功能领域,目前我国插枪式充电模式分成2种交流充电和直流充电。
交流电动汽车充电桩,俗称“慢充”,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为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即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充电机)提供交流电源的供电装置。交流充电桩只提供电力输出,没有充电功能,需连接车载充电机为电动汽车充电。相当于只是起了一个控制电源的作用的。
直流电动汽车充电站,俗称就是“快充”,它是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外,与交流电网连接,可以为非车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提供直流电源的供电装置。直流充电桩的输入电压采用三相四线AC 380V±15%,频率50Hz,输出为可调直流电,直接为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充电。由于直流充电桩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可以提供足够的功率,输出的电压和电流调整范围大,可以实现快充的要求。
交流充电受制于车载充电机输出能力,一般都比动力电池的MAP充电电流小,充电剩余时间长,截止充电电流小,可灵活调整充电空间小。直流充电都为大功率充电可调整空间大,可进一步考虑充电时间、寿命、成本、续航等。
目前市场上制约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因素就是技术,其中最核心技术就是电池技术。电池技术不过关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这台车的体验。动力电池的能量补充快充一般都要1个多小时,与燃油车加油几分钟即能加满油相差甚远;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不高,导致电动车的NEDC续航里程500公里左右,技术差的车型NEDC续航里程甚至不到350公里,且高速行驶续航里程只有NEDC续航里程的80%左右,这一点很明显不能满足消费者日常用车需求,不敢开车去长距离的目的地,或开车去距离较远的地方会经常间接性患上“续航里程焦虑症”。
除了充电时间长和续航里程短,还有电池循环寿命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重要因素之一,毕竟。影响寿命的因素比较多,包括环境温度、电池温度、电池类型、放电深度、循环充电电流、放电工况、回馈工况等,甚至还有一些目前未知的因素在影响着电动汽车电池的寿命。由于车辆在使用过程中,过多的限制放电功率,容易造成车辆爬坡动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车主的体验感且有安全风险,从动力电池充电方面,中根据电池的寿命情况进入智能调整充电请求电流,以避免以充电电流过大造成动力电池老化系数加大。
电动汽车能量不足时需给动力电池补充电量,车主其实有不同的需求,选择直流充电模式时,处于不同情景、不同使用场景等,对充电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如何满足车主不同情景、不同使用场景下的充电需求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课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有必要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及其智能充电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电动汽车包括至少两种充电模式,所述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步骤,获取选择充电模式或默认充电模式的指令;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975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