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驮背车的托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131388.4 | 申请日: | 2020-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014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 发明(设计)人: | 吴振国;郑和平;吴荣坤;赵玉叶;袁博;沈彩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1D3/18 | 分类号: | B61D3/18;B61D4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宋天凯 |
| 地址: | 161002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驮背车 | ||
1.一种驮背车的托部,所述托部(4)的纵向两端均设有连接结构,用于和所述驮背车的本体部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上部勾(421)和沿横向延伸的下部圆轴(412c),组装状态下,所述下部圆轴(412c)能够挂靠于所述本体部,所述上部勾(421)能够卡装于所述本体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驮背车的托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勾(421)与所述本体部的卡装面包括顶面段(421a)和两个侧面段(421b);
两所述侧面段(421b)中,第一者为竖直面,第二者为自上而下沿远离所述第一者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或者,两所述侧面段(421b)均为自上而下沿远离对方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驮背车的托部,其特征在于,两所述侧面段(421b)均设有磨耗板(421c),且所述磨耗板(421c)与所述侧面段(421b)之间设有抗剪止挡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驮背车的托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托部(4)包括底墙(41)和与所述底墙(41)相连的两个侧墙(42),两所述侧墙(42)的纵向两端均设有所述上部勾(4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驮背车的托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42)还设有导向限位件(422),用于和本体部的限位导向件相配合,以对所述托部(4)的安装进行导向,并形成所述托部(4)的横向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驮背车的托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42)的外侧面还设有加强结构(42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驮背车的托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423)为集装箱锁的安装位。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驮背车的托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墙(41)包括中部墙体(411)和位于所述中部墙体(411)纵向两侧的端部墙体(412),所述端部墙体(412)包括主体部分(412a)和连接部分(412b),所述主体部分(412a)采用箱式结构,所述下部圆轴(412c)安装于所述主体部分(412a)远离所述中部墙体(411)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驮背车的托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分(412b)为包括立板部(412b-1)和侧板部(412b-2)的C型板,且所述侧板部(412b-2)包括由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的倾斜板段(412b-3);和/或,
所述主体部分(412a)的横向两侧还设有压板(412d)。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驮背车的托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墙体(411)包括沿横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纵向梁(411a),两所述纵向梁(411a)通过若干沿纵向间隔设置的横向梁(411b)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驮背车的托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梁(411a)包括平梁段(411a-1)和格栅梁段(411a-2),所述平梁段(411a-1)包括平板(411a-1a)和安装于所述平板(411a-1a)底部的若干加强梁(411a-1b),所述格栅梁段(411a-2)包括若干沿纵向间隔设置的小横梁(411a-2a)。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驮背车的托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墙体(411)还设有纵向定位结构;和/或,所述中部墙体(411)还设有旋转中心插接部(411b-1);和/或,所述底墙(41)还设有连接安装位(412a-1)。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驮背车的托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墙(41)还包括由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的斜墙体(413),所述斜墙体(413)位于所述中部墙体(411)的横向两侧,用于连接所述中部墙体(411)和所述侧墙(4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3138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门板双面封边机
- 下一篇:多任务模型的训练方法及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