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视化智能配网方法及其系统和存储介质以及控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126151.7 | 申请日: | 2020-0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99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 发明(设计)人: | 蒋朝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涂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F9/451;G06F3/0481;G06F3/0484;G06Q50/06;G06N20/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崇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05 | 代理人: | 赵丽娜 |
| 地址: | 310013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可视化 智能 方法 及其 系统 存储 介质 以及 控制 | ||
本发明主要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可视化智能配网方法及其系统和存储介质以及控制方法。一种可视化智能配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计图导入到智能化配网的任务中;识别所述设计图上的信息,根据识别的信息匹配不同的图标至所述任务的编辑页面上;对所述编辑页面上的信息进行核对和/或编辑;完成后形成可视化配网界面,根据所述可视化配网界面完成配网。本发明提供的可视化智能配网方法,对设计图进行识别,根据识别的信息匹配不同的图标,组装成可视化配网界面,贯通了智能设备从施工到控制的整个生命周期,降低了每个环节的理解成本,提高配网效率和管理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可视化智能配网方法及其系统和存储介质以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施工交付流程如下:
第一步:设计师出设计图纸,图纸会标明要安装的设备类型型号、位置信息等;
第二步:装修工人按照设计图纸把对应设备安装到对应位置;
第三步:系统管理员通过智能设备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设备管理、场所管理、施工管理、设备控制、数据统计、场景管理)根据第一步的设计图纸建好配网任务(包括设备类型型号、设备安装位置等信息),然后下发给配网人员(给智能设备现场配网的工作人员);
第四步:配网人员根据下发的施工任务完成现场配网和场景配置;
第五步:配网验收通过以后,就会把控制权限全部交给实际用户,用户可以通过交付的智能控制终端(智能控制终端包括但不限于App、语音控制、SaaS控制系统)控制智能设备。
上述流程本身不存在问题,问题在于现在对于这整个流程的支撑还不完善或者不友好。比如第一步、第二步是传统的装修施工方式,第三步系统管理员需要根据第一步的设计图纸把智能设备信息录入系统,录入信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给智能设备命名(比如主卧的大灯,主卧的床头灯),通过设备的名字来告诉配网人员这个设备是什么类型型号以及位置信息,由此带来以下问题:1、因为命名的系统管理员、配网人员和实际用户是不同群体,就容易产生误解,比如主卧有2个床头灯(主卧左床头灯,主卧右床头灯),这里左右本身就是相对值,是面向床头还是背向床头的左右方向,每个人的理解会不一样;2、这种方式应用到大型商业项目力不从心,比如商场里的照明设备,每一个楼层都是成千上万个灯泡,工作量大,命名难度更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视化智能配网方法及其系统和存储介质以及控制方法,引入了可视化的智能设备配网和控制方式,贯通了智能设备从施工到控制的整个生命周期,降低了每个环节的理解成本,提高配网效率和管理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可视化智能配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设计图导入到智能化配网的任务中;
识别所述设计图上的信息,根据识别的信息匹配不同的图标至所述任务的编辑页面上;
对所述编辑页面上的信息进行核对和/或编辑;
完成后形成可视化配网界面,根据所述可视化配网界面完成配网。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设计图的格式包括jpg、jpeg、png、dwg、3D格式中的任一种。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设计图上的信息包括空间信息和设备信息,所述图标包括空间图标和设备图标。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空间图标携带空间信息,选中所述空间图标时,显示空间信息;
和/或
所述设备图标携带设备信息,选中所述设备图标时,显示设备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涂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涂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1261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