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高散热效率的碳纤维光波热风机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092961.5 | 申请日: | 2020-0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44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 发明(设计)人: | 于宽;刘玉兰;王永伟;乔琨;李明;律建国;张敏;秦溶蔓;朱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山大天维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H3/04 | 分类号: | F24H3/04;F24H9/02;F24H9/18;F24H9/20 |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郑平 |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散热 效率 碳纤维 光波 风机 | ||
本发明涉及光波热风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高散热效率的碳纤维光波热风机,其结构为:热风出口设置在保温壳体侧壁的上部,进风口设置在保温壳体的底面上;鼓风装置设置在保温壳体内进风口上方,发动机和鼓风装置连接;碳纤维加热装置位于保温壳体内鼓风装置上方,碳纤维加热装置由碳纤维加热管和带有金属翅片的散热管组成,碳纤维加热管位于钢管内;多孔格栅位于保温壳体内碳纤维加热装置上方;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保温壳体内多孔格栅的上方,自动调节装置与发动机连接;温度传感器与发动机电性连接。利用该装置可以有效保证在等同输入功率的要求下,有更高的热源效果和高效的散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波热风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高散热效率的碳纤维光波热风机。
背景技术
本发明背景技术中公开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热风加热设备是目前空气加热设备和其他有加热要求系统的主要供热装备,在工业加热、民用加热等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传统的热风加热装备所采用的加热装置分为金属加热器或者陶瓷加热体系,也有技术采用碳纤维加热管作为加热源,同时体系配有风机,通过将加热源的热流在特定位置的风机鼓风作用下形成热风定向流动,从而保证整体的空气加热效果和空气循环加热作用,例如专利文献201910189057.3公开的碳纤维光波热风机。然而,本发明人研究发现:这类碳纤维光波热风机的整体加热效率较低,在相同的输入功率下,热量传输效率及提供的加热温度较低,送热不稳定,影响该装置在工业、民用领域的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高散热效率的碳纤维光波热风机,利用该装置可以有效保证在等同输入功率的要求下,有更高的热源效果和高效的散热效率。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为:
一种具有高散热效率的碳纤维光波热风机,包括:保温壳体、隔热材料、热风出口、进风口、鼓风装置、发动机、碳纤维加热装置、多孔格栅、温度传感器和自动调节装置;其中:所述保温壳体由内、外壳体面板组成,所述隔热材料设置在内、外壳体面板中间,从而形成夹层结构。所述热风出口设置在保温壳体侧壁的上部,所述进风口设置在保温壳体的底面上;所述鼓风装置设置在保温壳体内进风口上方,所述发动机和鼓风装置连接;所述碳纤维加热装置位于保温壳体内鼓风装置上方,碳纤维加热装置由碳纤维加热管和带有金属翅片的散热管组成,所述碳纤维加热管位于钢管内。多孔格栅位于保温壳体内碳纤维加热装置上方;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保温壳体内多孔格栅的上方,所述自动调节装置与发动机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发动机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热风出口数量为1-4个,且热风出口设置在热风机四周面板上,每个面板最多设置一个。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翅片呈螺旋状分布于散热管的外表面上,采用这种装置可以有效提高热流的耗散速率,有更高的热源效果和高效的散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碳纤维加热管由碳纤维发热体、石英管组成,所述碳纤维发热体安装在石英管内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碳纤维发热体由3K-36k不等碳纤维丝编织而成,可以采用二维编织、三维编织技术制备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碳纤维加热装置采用平行排布,且碳纤维加热管的数量和排布间距根据加热风温度要求和功率要求灵活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多孔格栅为金属材质,表面分布若干个小孔,以保证对鼓风装置引入的空气的均匀分布。可选地,所述小孔直径为0.5-1厘米。优选地,所述金属材质为不锈钢、普通钢等。
进一步地,所述自动调节装置具有能够根据温度传感器监测到的温度控制鼓风装置风速及关停的功能,通过温度传感器与发动机电性连接,以便于实时感知电加热装置的温度,实现温度控制与风速控制的实时显示与联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山大天维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山大天维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929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