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镀液及利用其对钢壳进行电镀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071951.3 | 申请日: | 2020-0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51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 发明(设计)人: | 常海涛;涂志晖;林建兴;王贵希;薛祥峰;刘国镇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5D3/16 | 分类号: | C25D3/16;C25D7/00;C25D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磐华律师事务所 11336 | 代理人: | 冯永贞 |
| 地址: | 353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镀 利用 进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电镀液及利用其对钢壳进行电镀的方法,该电镀液的电镀液的溶剂为水,电镀液中NiSO4的浓度为30‑60g/L、NiCl2的浓度为10‑30g/L、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浓度为0.05‑0.3g/L、炔类化合物的浓度为0.1‑0.5g/L、烯丙基磺酸钠的浓度为1.0‑1.5g/L。在钢壳内表面上,通过电镀液中的各组分的协同作用,可以得到更加致密且均匀电镀的镍镀层,且钢壳的铁离子析出的浓度在5ppm以下,钢壳内表面上的镍镀层的厚度不小于0.5微米,钢壳的内顶的镍镀层的厚度为0.2‑0.4微米,以减少电池长期储存后在电池内部形成原电池后而造成的气胀和漏液的问题,从而提高电池的电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化学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电镀液及利用其对钢壳进行电镀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说来,碱性电池是有钢壳、阴极、阳极、隔膜和电解液等部分组成。其中钢壳是碱锰电池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在电池中起着活性物质存储容器和正极集流体的双重作用。作为活性物质容器,它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要尽可能少的占用电池的空间,还要能耐电池内部化学物质的腐蚀;而作为正极集流体,它要有尽可能高的导电能力,并且能够与正极活性物质尽可能好的电接触。因此,在新型无汞碱锰电池中,钢壳对无汞碱锰电池性能的影响很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池的安全性能、密封防漏液能力和电池的电性能。
从生产实践的情况来看,我国无汞碱锰电池钢壳可按材料及成型工艺分为:采用无镀层冷轧薄板和采用镀镍冷轧薄板,采用普通成型工艺和采用不等厚变薄拉伸成型工艺等几种类型,其中,采用无镀层冷轧薄板的钢壳成型后需要镀镍。但是在后面电镀的过程中,由于电池钢壳为深孔器件,因此钢壳的内部镍镀层存在电镀不均匀的情况,从而导致钢壳中的铁离子析出到电解液中,长时间存放后在电池内部形成原电池,造成气胀和漏气现象。而采用镀镍冷轧薄冲制的钢壳,成本高,而且在冲制过程中可能会造成镍镀层撕裂从而导致钢壳中的铁离子析出到电解液中,长时间存放后在电池内部形成原电池,造成气胀和漏气现象,影响电池的电性能,更严重者可能造成电器的损害。
因此,需要对钢壳的电镀技术提出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电镀液及利用其对钢壳进行电镀的方法,在钢壳内表面上,通过电镀液中的各组分的协同作用,可以得到更加致密且均匀电镀的镍镀层,进而使得钢壳的铁离子析出的浓度在5ppm以下,且钢壳内表面上的镍镀层的厚度不小于0.5微米,钢壳的内顶的镍镀层的厚度为0.2-0.4微米,以减少高品质电池长期储存后在电池内部形成原电池后而造成的气胀和漏液的问题,从而提高电池的电性能。
〔1〕、一种电镀液,所述电镀液的溶剂为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镀液中NiSO4的浓度为30-60g/L、NiCl2的浓度为10-30g/L、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浓度为0.05-0.3g/L、炔类化合物0.1-0.5g/L、烯丙基磺酸钠1.0-1.5g/L。
由此,根据本发明〔1〕所述的电镀液,该电镀液中含有具有磺化基团-SO2-的深镀剂,即烯丙基磺酸钠,该深镀剂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整平性,可以得到更加致密且均匀电镀的镍镀层;并具有防针孔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以降低电镀液的表面张力并促进气泡的释放,从而减少阴极形成的氢气气泡附在钢壳的表面,以避免引起针孔的问题;另外,还具有辅助光亮剂,即炔类化合物,采用辅助光亮剂以增强通过载体和光亮剂所达到的光泽度,或者增强较薄镍镀层的亮度和整平效果。因此,采用上述电镀液,通过电镀液中的各组分协同作用可以保证电镀的钢壳铁离子析出的浓度在5ppm以下,且钢壳内表面上的镍镀层的厚度不小于0.5微米,钢壳的内顶的镍镀层的厚度为0.2-0.4微米,进而减少高品质电池长期储存后在电池内部形成原电池后而造成的气胀和漏液的问题,从而提高电池的电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未经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719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