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皂化水和含铝油泥的资源化回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063946.8 | 申请日: | 2020-0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529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 发明(设计)人: | 臧正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铜海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1F7/56;C10G53/02;C02F103/34 |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江海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14 | 代理人: | 孙培英 |
| 地址: | 2142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皂化 油泥 资源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皂化水和含铝油泥的资源化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①皂化水的预处理,去除其中的油和表面活性剂;②将步骤①预处理后的皂化水、盐酸和含铝油泥加入反应容器中,反应结束后反应容器中上层为粗品油,下层为聚合氯化铝溶液粗品;③对步骤②得到的聚合氯化铝溶液纯化;④对步骤②得到的粗品油纯化得到成品油。本发明的分步处理的方式不仅使得油产品按类回收,同时由于皂化水经过处理后cod含量较低,使得反应得到的聚合氯化铝溶液纯度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皂化水和含铝油泥的资源化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机械加工、线缆生产等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皂化水和含铝油泥。
皂化水是一种含油废水,被乳化的油占水的总量的8%~12%左右。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影响,被乳化的油以水包油的形式稳定的分散在水中,没有特殊的处理方式很难实现油水分离。同时皂化水中所含的主要悬浮物为铝的氧化物,质清粒小,很难使其有效沉降分离。
油泥在电缆行业中产生量最大,主要包含油和铝。其中铝锭拉铝杆产生的油泥中铝含量约50%、油约35%、水约15%;而铝杆拉铝线产生的油泥包括大约75%的铝和25%的油。
皂化水和油泥均是禁止排放的危废,若能资源化回收,不仅利于环境保护,并且可以产生较大的经济价值。
中国专利文献CN 106966558A(申请号 201710080174.7)公开了一种皂化水和油泥的处理方法,步骤1:首先把在机械生产或者线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包含有皂化水和油泥的金属泥混合物进行降粘处理;步骤2:在降粘处理后的所述金属泥混合物中加入第一油水分离剂;步骤3:然后再往降粘处理后的所述金属泥混合物中加水进行水洗,直至水洗出铝油半成品、铜油半成品、铝粉、铜粉以及皂化水;步骤4:往水洗出的皂化水中加入稀HCl;步骤5:再往水洗出的皂化水中加入第二油水分离剂进行反应;步骤6:反应后得到聚合氯化铝溶液、铝油半成品以及铜油半成品。所述步骤1中的降粘处理就是在所述包含有皂化水和油泥的金属泥混合物中加入降粘剂,再搅拌3-10小时,所述降粘剂为X-40系列聚合物型降粘剂,每吨含有皂化水和油泥 的金属泥中的所述降粘剂的用量为零点六公斤。所述步骤2中的所述第一油水分离剂与降粘处理后的所述金属泥混合物的质量比 的范围为1:60~1:40。所述第一油水分离剂为GT-D01A高效新型破乳剂,所述GT-D01A高效新型破乳剂的用量为含有皂化水和油泥的金属泥重量的千分子零点五。所述第二油水分离剂为GT-D01反相破乳剂,所述GT-D01反相破乳剂的用量为含有皂化水和油泥的金属泥重量的千分子零点五。所述步骤4中的所述稀HCl的质量百分比浓度范围为10~35%。每吨水洗出的皂化水中的所述稀HCl的用量为150公斤。所述步骤6中聚合氯化铝溶液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0%;所述反应时间范围为1~3小时;所述反应的温度范围为30℃~95℃。
该申请对皂化水和油泥进行了资源化回收,但是得到的聚合氯化铝溶液纯度不高,回收的铝油仅是半成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资源全回收、零排放、回收产物纯度高的皂化水和含铝油泥的完全资源化回收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皂化水和含铝油泥的资源化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皂化水的预处理,去除其中的油和表面活性剂。
②将步骤①预处理后的皂化水、盐酸和含铝油泥加入反应容器中,反应结束后反应容器中上层为粗品油,下层为聚合氯化铝溶液粗品,分离后得到粗品油和聚合氯化铝溶液粗品。
③对于步骤②得到的聚合氯化铝溶液粗品,向其中加入Al粉,反应后过滤去除滤渣得到聚合氯化铝溶液成品。
④对于步骤②得到的粗品油,先向其中加入破乳剂破乳,再加入第一油水分离剂,然后加入脱色剂脱色,脱色后过滤,将粗品油的pH值调至7±0.2,加入第二油水分离剂并搅拌均匀,静置后油水分层,上层为成品油,下层为水,分别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铜海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铜海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639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