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动圈单元一体的喇叭单体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007135.6 | 申请日: | 2020-0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074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 发明(设计)人: | 聂浩;黄建华;杨晋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星科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东莞市奥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R9/02 | 分类号: | H04R9/02;H04R9/06;H04R1/1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金信启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84 | 代理人: | 周斌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动圈 单元 一体 喇叭 单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动圈单元一体的喇叭单体,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电声转换组件、以及电路板,所述电声转换组件包括第一动圈单元和第二动圈单元;所述壳体呈双筒状,包括平行设置且中间隔离的第一安装腔筒及第二安装腔筒,所述第一动圈单元和第二动圈单元分别安装于第一安装腔筒和第二安装腔筒内;所述电路板安装于壳体的端部,并与第一动圈单元和第二动圈单元电性连接。本发明在提升入耳式耳机音质的同时,减小了入耳式耳机的体积,同时提高了组装效率,降低了入耳式耳机的产品的不良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声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动圈单元一体的喇叭单体。
背景技术
微型喇叭的主要应用是入耳式耳机,一般的入耳式耳机大多是都是采用单侧一个发声单元(动圈单元或动铁单元)的喇叭单体进行发声,满足基础的发声需求。
为了提升音质需求,市面上也有入耳式耳机将单侧耳机内的发声单元提升至两个,这样可以加强耳机的音质。
但是现有技术中单侧耳机设置双发声单元,有如下缺陷,具体表现为:
1、因为目前的一个喇叭单体只配置一个发声单元,故当单侧的耳机要配置两个发声单元时,就需要配置两个喇叭单体,这样会导致耳机的壳体内需要足够大的空间来摆放两个喇叭单体,而使得耳机的体积会变得很大。
2、不良率高,因单侧耳机采用两个喇叭单体,左右两个耳机总共需要四个喇叭单体,四个喇叭单体内发声单元都要一致性足够好才能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是良品,如果任意一个喇叭单体内的发声单元是不良品,会导致整个耳机不良。
3、组装困难,耳机在装配时需要分别安装四个喇叭单体,需要重复四次组装过程,耗时耗力。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动圈单元一体的喇叭单体,旨在提升入耳式耳机音质的同时,减小入耳式耳机的体积,同时提高组装效率,降低入耳式耳机的产品的不良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动圈一体的喇叭单体,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电声转换组件、以及电路板,其中,
所述电声转换组件包括第一动圈单元和第二动圈单元;
所述壳体呈双筒状,包括平行设置且中间隔离的第一安装腔筒及第二安装腔筒,所述第一动圈单元和第二动圈单元分别安装于第一安装腔筒和第二安装腔筒内;
所述电路板安装于壳体的端部,并与第一动圈单元和第二动圈单元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壳体的横截面为“8”字形。
其中,所述第一动圈单元和第二动圈单元均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轭铁、永磁体、极片、音圈、振膜、铜环及护盖;
所述永磁体、极片内中空设置形成有动腔,所述音圈固定于振膜上并嵌入所述动腔,所述轭铁包括板部及从板部向下凸起的杆部,所述轭铁的板部紧贴设置于永磁体上,所述轭铁的杆部容置于所述动腔内并被所述音圈围绕,音圈电连接所述电路板。
其中,所述壳体的第一安装腔筒及第二安装腔筒均包括上腔、下腔及将上腔与下腔分开的分隔台阶,所述轭铁、永磁体、极片于上腔内分别从上至下依次贴紧设置,所述极片的下端面与分隔台阶的上端面抵接;
所述振膜、铜环及护盖于下腔内分别从上至下安装,且振膜的上端面与分隔台阶的下端面抵接,振膜的下端面与铜环的上端面抵接,所述护盖与铜环间隔设置;
所述音圈凸入所述上腔内。
其中,所述第一安装腔筒及第二安装腔筒的上腔内均设置有限位槽,所述轭铁的板部边缘嵌入所述限位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星科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东莞市奥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星科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东莞市奥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0071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