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两件式壳体的阻尼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980065907.7 | 申请日: | 2019-10-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232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 发明(设计)人: | A·穆罕默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纳克汽车经营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 31283 | 代理人: | 王卫彬;徐婕超 |
| 地址: | 美国伊***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两件式 壳体 阻尼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限定工作室的减震器压力管。联接到活塞杆的活塞组件可滑动地设置在压力管中并将工作室分成上工作室和下工作室。储备管围绕压力管以限定储备室。位于该压力管的一个端部处的底阀组件控制下工作室与储备室之间的流体流动。该储备管包括第一开口壳体和第二开口壳体,这些开口壳体在纵向接缝处接合在一起以形成基本上圆柱形形状。该第一开口壳体和该第二开口壳体可由拼接坯件、定制焊接坯件、定制轧制坯件或定制热处理坯件制成,以赋予第一开口壳体和第二开口壳体的不同部分不同的厚度、强度、特性或特征。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适于在悬架系统(诸如用于机动车辆的悬架系统)中使用的液压阻尼器或减震器。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具有由两件式壳体制成的储备管的液压阻尼器或减震器。
背景技术
本节中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并且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一般来讲,阻尼器与弹簧并排安装(作为独立的减震器)或安装在弹簧内部(作为卷绕式减震器和撑条组件的一部分)并且放置在前悬架系统和后悬架系统中。它们用于吸收和消散车辆悬架系统的冲击和回弹运动,并保持车辆的轮胎与地面接触。减震器通过上安装件安装到车架,并通过具有环或U形支架的下安装件安装到悬架。不同金属片形成的部件诸如稳定支架、支脚、弹簧座或外部阀壳可能需要焊接/接合到无缝管,从而形成减震器的外部。
常规的液压阻尼器或减震器包括汽缸,该汽缸在一个端部处适于附接到车辆的簧载质量或非簧载质量。活塞可滑动地设置在汽缸内,其中活塞将汽缸的内部分成两个流体室。活塞杆连接到活塞并从汽缸的一个端部延伸出,在该端部活塞杆适于附接到车辆的簧载质量或非簧载质量中的另一者。通常结合在活塞内的第一阀门系统用于在减震器的活塞相对于汽缸的延伸行程期间产生阻尼载荷。通常以单管设计结合在活塞内并且以双管设计结合在底阀组件中的第二阀门系统用于在减震器的活塞相对于汽缸的压缩行程期间产生阻尼载荷。
发明内容
本部分提供本公开内容的总体概述,并且并非是本发明的完整范围或其所有特征的完整公开。
根据本公开的减震器包括限定工作室的压力管。联接到活塞杆的活塞组件可滑动地设置在压力管中,并将工作室分成上工作室和下工作室。储备管围绕压力管以限定储备室。定位在压力管的一个端部处的底阀组件控制下工作室与储备室之间的流体流动,以适应由定位在上工作室内的活塞杆的长度移位的流体体积的变化。底阀单独地或与外部安装的控制阀组合地产生用于减震器的不同的压力流动特性,其控制用于减震器的阻尼特性。
根据本公开的若干方面,储备管由第一开口壳体和第二开口壳体构成,这些开口壳体在纵向接缝处接合在一起以形成基本上圆柱形形状。该第一开口壳体和该第二开口壳体可由拼接坯件、定制焊接坯件、定制轧制坯件或定制热处理坯件制成,以赋予第一开口壳体和第二开口壳体的不同部分不同的厚度、强度、特性或特征。第一开口壳体和第二开口壳体可任选地包括各种特征结构,诸如凸缘端、杯形基部、形成支架的平面部分、以及用于将底阀组件支撑在储备管的一个端部内的一个或多个周向延伸凹口。
根据本公开的其他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由两个开口壳体制造减震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得压力管并将活塞组件可滑动地定位在压力管内的步骤。该方法还包括由第一金属片材形成第一开口壳体以及由第二金属片材形成第二开口壳体的步骤。该方法继续进行以下步骤:围绕压力管定位第一开口壳体和第二开口壳体,将第一开口壳体与第二开口壳体对准,以及将第一开口壳体焊接到第二开口壳体以将第一开口壳体密封地接合到第二开口壳体,从而限定储备管。该方法还包括将储备管联接到压力管的步骤。根据这些步骤,储备管被形成为包括基本上圆柱形形状部分和至少部分地由第一金属片材和第二金属片材中的一个金属片材限定的突起。
根据本文提供的描述,其他适用领域将变得显而易见。应当理解,具体实施方式和特定示例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说明
本文所述的附图仅用于说明目的并且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纳克汽车经营有限公司,未经天纳克汽车经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6590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