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驱动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980057245.9 | 申请日: | 2019-09-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402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圭祐;大塚智之;颜国智;吴耿彰;何昆耀;冈村晖久夫;井上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产新宝株式会社;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2K7/116 | 分类号: | H02K7/116;F16H1/32;H02K16/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于靖帅;杨俊波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 装置 | ||
驱动装置具有刚性内齿齿轮、挠性外齿齿轮、非正圆状的凸轮、定子以及转子。转子具有旋转轴、圆板部以及磁铁。转子的旋转轴插入至定子的贯通孔中。转子的圆板部被夹在所述凸轮的轴向的一侧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另一侧之间,与所述凸轮和所述旋转轴结合。在所述圆板部的一部分固定有磁铁。刚性内齿齿轮的内齿与挠性外齿齿轮的外齿的啮合部在轴向上隔着空间与圆板部的轴向的另一侧的板面对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通过电动机产生作为机械能的旋转,通过后段的机械式的减速器进行减速,将减速后的旋转作为动力而取出的方式的驱动装置。这种驱动装置例如在日本特许第4833028号公报中公开了。
日本特许第4833028号公报中公开的致动器具有以同轴状态与马达的前端侧连结的波动齿轮减速器。波动齿轮减速器具有圆环状的刚性内齿齿轮、呈同轴状地配置在该刚性内齿齿轮的内侧的挠性外齿齿轮以及呈同轴状地嵌入该挠性外齿齿轮的内侧的椭圆形轮廓的波动发生器。在日本特许第4833028号公报的致动器中,通过该结构,当马达的旋转轴即马达旋转轴旋转时,伴随于此,波动发生器被驱动,挠性外齿齿轮挠曲变形为椭圆状,从挠性外齿齿轮或刚性内齿齿轮输出根据两齿轮的齿数差而大幅减速的旋转。
另外,在马达与波动齿轮减速器之间配置有前侧端托架,配置上述两齿轮的啮合部的区域和配置马达的区域由前侧端托架划分出。另外,在前侧端托架的内周面部分安装固定有马达定子。另外,在前侧端托架的内周端安装有轴承。通过该轴承,将马达转子以相对于马达定子旋转自如的状态支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8330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日本特许第4833028号公报所记载那样的结构的致动器中,上述两齿轮的啮合部通过前侧端托架与配置马达的区域隔开。因此,在填充于两齿轮的啮合部的润滑油难以到达配置马达的区域这一点上,被认为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如上述那样在配置两齿轮的啮合部的区域与配置马达的区域之间设置有前侧端托架,则致动器的轴向的厚度变大,这一点不利于轴向的薄型化。
特别是,在日本特许第4833028号公报所记载那样的结构的致动器中,由于前侧端托架具有在内周端保持轴承的功能,因此难以单纯地将前侧端托架的厚度薄型化。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情况而完成的,其潜在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轴向的厚度变薄并且实现轻量化的驱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如上述那样,接下来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观点中,提供以下结构的驱动装置。即,该驱动装置具有:筒状的外壳,其沿轴向延伸;电动机,其收纳于外壳的轴向的一侧;以及减速器,其收纳于外壳的轴向的另一侧,减速器具有:圆环状的刚性内齿齿轮,其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在外壳的内周面,在内周部具有内齿;挠性的环状的挠性外齿齿轮,其配置于刚性内齿齿轮的径向内侧,在轴向的一侧的外周部具有齿数与内齿不同的外齿,在轴向的另一侧具有能够安装输出部件的安装部;以及非正圆状的凸轮,其配置于挠性外齿齿轮的径向内侧,通过旋转使挠性外齿齿轮的外周部沿径向挠曲变形从而使内齿与外齿部分啮合,电动机具有:圆板状的定子,其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固定在外壳上,在轴心部具有贯通孔;以及转子,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定子相对旋转,转子具有:旋转轴,其插入至定子的贯通孔中;板状的圆板部,其被夹在凸轮的轴向的一侧与旋转轴的轴向的另一侧之间,与凸轮和旋转轴结合;以及磁铁,其固定于圆板部的一部分,内齿与外齿的啮合部在轴向上隔着空间与圆板部的轴向的另一侧的板面对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观点,提供能够使轴向的厚度变薄并且实现轻量化的驱动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产新宝株式会社;日本电产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产新宝株式会社;日本电产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572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 下一篇:转向型推进器以及转向型推进器的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