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阱室和体外循环回路在审
| 申请号: | 201980028249.4 | 申请日: | 2019-03-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203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 发明(设计)人: | 川村俊介;幸田俊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机装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A61M1/36 | 分类号: | A61M1/36;A61M5/36 |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郑权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体外循环 回路 | ||
在腔室主体(12)中,液体从导入口(24)向下流动到导出口(31)。导入管(21)从导入口(24)延伸设置到腔室主体(12)内,作为导入管(21)的端部开口的喷出口(23)朝向周向设置在腔室主体(12)的内周面(26)上。作为液体的流动区域,腔室主体(12)包括:包括从上壁(28)的内表面(28A)到导入管(21)的上部区域(41);与导出口(31)连接的下部区域(43);以及连接上部区域(41)和下部区域(43)的连接区域(42)。上部区域(41)的内周面的直径大于下部区域(43)的内周面的直径,并且在连接区域(42)的内周面上,通过从与上部区域(41)的连接部到与下部区域(43)的连接部直径缩小而形成有倾斜面(35A)。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阱室以及包括该空气阱室的体外循环回路。
背景技术
例如在血液透析中,将从患者引出的血液送至体外循环回路。体外循环回路包括供给引出的血液的动脉侧回路、净化从动脉侧回路送来的血液的净化器(透析器)、以及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到患者的静脉侧回路。在动脉侧回路和静脉侧回路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用于捕获(除泡)在回路中流动的血液内的气泡的空气阱室。
从减轻患者负担的观点出发,作为从患者引出到体外循环回路的血液量的预充容量优选为较少。因此,可以考虑减小空气阱室的容积以实现预充容量的减少。然而,如果空气阱室的容积极其小,则气泡保留在血液的流动中即流势超过作用于气泡的浮力,气泡有可能与血液一起从空气阱室出来。
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血液导入口的正下方,与血液流动正交的方向上设置接收面,使血流与接触面接触,从而改变血液的流动方向。这样,通过改变空气阱室内的血液流动,能够增加空气阱室内的移动距离,相应地容易捕获气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589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以与血液流动正交的方式配置接触面的情况下,由于血流与接触面接触,因此流速衰减。这样,血液滞留在空气阱室内。特别是在远离主流的侧流区域滞留明显。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阱室,能够在抑制液流的流势衰减的同时,改变空气阱室内的液体的流动方向。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阱室。该空气阱室包括腔室主体和导入管。腔室主体为大致圆筒形状,其中心轴方向一端被形成有导入口的上壁覆盖,并且在另一端设有导出口,液体从导入口向下流动到导出口。导入管从导入口延伸设置到腔室主体内,作为端部开口的喷出口朝向周向设置在腔室主体的内周面上。作为液体的流动区域,腔室主体包括:包括从上壁内表面到导入管的上部区域、与导出口连接的下部区域以及连接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的连接区域。上部区域的内周面的直径大于下部区域的内周面的直径,并且在连接区域的内周面上,通过从与上部区域的连接部到与下部区域的连接部直径缩小而形成有倾斜面。
根据上述发明,从喷出口沿着腔室主体的内周面喷出液体。喷出的液体流沿着腔室主体的内周面成为回旋流,并朝向导出口。在此,由于将连接区域的内周面作为倾斜面,因此回旋流的至少一部分沿着该倾斜面而改变其流动方向。在变更其流动方向时,沿着回旋流的流动方向形成有倾斜面,因此维持了液流的流势。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连接区域的内周面可以是包括与上部区域的内周面平行的垂直面的斜圆锥台形形状。
通过使连接区域的内周面为包括与上部区域的内周面平行的垂直面的单圆锥台形形状,沿着周向从上部区域的内周面向连接区域的倾斜面逐渐倾斜。通过这样连续地倾斜,在上部区域的内周面上流动的回旋流顺畅地转移到倾斜面,并且在保持流势的状态下,能够在该倾斜面上改变流动的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机装株式会社,未经日机装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282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