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板的端部弯曲方法及装置以及钢管的制造方法及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980023058.9 | 申请日: | 2019-03-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187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 发明(设计)人: | 堀江正之;三轮俊博;德原铁也;开秀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21D5/01 | 分类号: | B21D5/01;B21C37/08;B21D19/08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赵晶;李范烈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钢板 弯曲 方法 装置 以及 钢管 制造 设备 | ||
一种钢板的端部弯曲方法,是利用传送机构(21)间歇地传送钢板(S),并同时利用一对模具(23、24)进行多次钢板(S)的宽度方向端部(Sc、Sd)的弯曲成形,从而对钢板(S)的宽度方向端部(Sc、Sd)在整个长度上实施弯曲成形的钢板的端部弯曲方法。一对模具(23、24)中的与被弯曲成形的钢板(S)的宽度方向端部(Sc、Sd)的成为弯曲的外侧的面接触的一侧的模具(24)具有与成为弯曲的外侧的面抵接的平坦部(24a)和与该平坦部(24a)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相邻设置的由曲面构成的避让部(24b),并且使用平坦部(24a)与避让部(24b)以具有共同的切线的方式连接的一对模具(23、24)进行端部弯曲成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对钢板的宽度方向端部的弯曲成形沿钢板的长度方向分多次进行的端部弯曲的方法及装置。而且,本发明涉及将实施了端部弯曲的钢板成形为圆筒形而将其宽度方向端部彼此对接,将对接后的钢板的宽度方向端部彼此通过焊接进行接合来制造钢管的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在管线管等使用的大径钢管的制造中,使用将具有规定的长度、宽度、板厚的钢板通过冲压加工成形为以钢板的长度方向为管轴方向的圆筒状之后,将其宽度方向端部彼此进行对接接合的方法。为了使向圆筒状的成形容易并得到适当的管形状,在向圆筒状的成形之前,进行对钢板的宽度方向端部赋予规定曲率的端部弯曲成形(C冲压、卷边)。
该端部弯曲成形通过在下模具和具有与管径对应的曲率的上模具之间配置钢板,利用液压缸将下模具推起而将钢板的宽度方向端部向上模具推压的方法来进行,但是钢板比模具的有效长度长,因此一次的冲压的话,无法将钢板在整个长度上加工。因此,采用的是一边将钢板沿长度方向间歇传送一边对钢板的宽度方向端部进行多次(例如3~4次)弯曲成形,从而在整个长度上进行端部弯曲成形的方法。
专利文献1~3公开了用于通过对接部得到良好的形状的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根据钢板的厚度、强度来规定传送长度b。在专利文献2中,根据钢板的厚度、强度来规定弯曲区域的长度Lc。在专利文献3中,根据钢板的厚度、强度来规定上模的曲率半径R1或从上模的曲率中心至钢板端部的水平方向的距离u、推压力w。在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基于钢板的强度信息而对接部形状的变动少的钢管的制造方法。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5中,提出了连续地进行端部弯曲的方法。
另外,在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如下方法:在制造钢管之际将钢板的长度方向同时弯曲的U冲压工序中,为了防止在长度方向端部产生的开口变形的部分的局部性的接触,在与钢板的外表面侧接触的滑块的下部滑动柱脚中的管轴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与钢板的抵接面越向端面行进则越窄的避让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947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21152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11971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9-6358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7-3204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7-2452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4都以钢板的某横截面的形状的适当化为目的,未研讨钢板的以传送的交界部为界而相邻的部分之间的端部弯曲角度的变动。而且,在专利文献5记载的方法中,在前方没有钢板的前端部或在后方没有钢板的尾端部,成为与长度方向中央部同样的形状的情况并不明确。而且,需要导入新的设备。而且,专利文献6记载的技术是与开口变形的对策有关的技术,未考虑将钢板一边沿长度方向间歇传送一边实施多次对长度方向的一部分的弯曲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未经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2305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