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回油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980013172.3 | 申请日: | 2019-0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83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 发明(设计)人: | 长田英树;西谷仁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01M13/00 | 分类号: | F01M13/00;F01M1/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达共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586 | 代理人: | 张嵩;薛仑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 ||
一种回油结构,包括:流路体,被构成为使通过油分离部件从窜缸混合气分离出来的油回到与引擎的油贮存部连通的引擎主体内;流路体的上游端连接于油分离部件,流路体的下游侧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引擎主体的内壁向该引擎主体内突出,流路体的下游端的油排出口被配置在油排出口不浸渍在所述油贮存部内的油中的位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回油结构,尤其涉及PCV(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曲轴箱强制通风)装置的回油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该种PCV装置中,被构成为由机油分离器从窜缸混合气中分离出来的油(以下,分离油)经由被连接于引擎主体内的返回配管返回至油盘。
使返回配管的油排出口在引擎主体的内壁面上开口时,沿该内壁面流动的油、或从引擎主体内的旋转体飞散的溅油从油排出口流入返回配管内,从而存在引起返流的可能性。
作为可防止这样的返流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将连接于机油分离器的返回配管插入到引擎主体内,并且使该返回配管的油排出口浸渍在油盘内的油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8-253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结构中,返回配管被形成为从引擎主体的侧壁穿过曲轴箱内到达油盘的长条状。因此,长条状的返回配管由于受到引擎的振动或在曲轴箱以及、或者油盘内流动的油的流体压力的影响而存在断裂的可能性。另外,如果为防止断裂而将返回配管设为厚壁以确保强度,则也存在招致成本上升的技术问题。进一步,通过增长返回配管的流路,还存在引起分离油的排出效率降低、劣化油等导致的阻塞(堵塞)的可能性。
本公开的技术提供一种以简单的构成有效地防止油的返流的回油结构。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回油结构,包括:流路体,被构成为使通过油分离部件从窜缸混合气分离出来的油回到与引擎的油贮存部连通的引擎主体内;所述流路体的上游端连接于所述油分离部件,所述流路体的下游侧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引擎主体的内壁向该引擎主体内突出,所述流路体的下游端的油排出口被配置在所述油排出口不浸渍所述油贮存部内的油中的位置。
也可以是,所述引擎主体内容纳有旋转体,所述流路体的所述油排出口与所述旋转体的旋转外周面相比在旋转轴方向上偏移地配置。
也可以是,所述流路体包括管构件,其从所述引擎主体的侧壁内表面向该引擎主体的内部突出。
另外,所述管构件可以具有从所述侧壁内表面在横向上延伸的第一直线管部、从该第一直线管部的下游端向所述旋转轴方向斜下方弯曲的弯曲管部、以及从该弯曲管部的下游端向下方延伸的第二直线管部,也可以在所述第二直线管部的下游端形成有油排出口。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能够以简单的构成有效地防止油的返流。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回油结构的PCV装置的示意性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回油配管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3是切取图2所示的回油配管部的一部分而示出的示意性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从齿轮径向观察本实施方式的下游管构件的第二直线管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131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玩具及使用者定制型玩具系统
- 下一篇:用于生产氢的便携装置及其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