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抓地牢靠的尾矿堆场边坡防渗工膜的锚固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167053.3 | 申请日: | 2019-1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688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 发明(设计)人: | 朱显;朱雪松;潘嘉凯;张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普泽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31/02 | 分类号: | E02D3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牢靠 尾矿 堆场 防渗 锚固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抓地牢靠的尾矿堆场边坡防渗工膜的锚固结构,涉及防渗工膜固定结构的的技术领域,其包括山体边坡和防渗工模,防渗工模通过锚杆固定于山体边坡上,锚杆远离山体边坡的一端浇注有混凝土梁带,锚杆包括锚柱和锚套,锚柱位于锚套内且二者相互抵接,锚柱上沿其周向开设有环槽,环槽沿锚柱的轴向均匀设有多个,环槽的槽底上沿其周向均匀阵列有多个圆弧形的凸起,相邻两个凸起间设有凹谷;凹谷的谷底上抵接有插针,锚套上设有供插针穿过的插孔,插针远离凹谷的一端位于插孔内,插针的两侧分别与环槽的两端抵接。本实用新型具有锚杆抓地牢靠,不易松动,减少因防渗工膜脱落,导致灰渣内有害物质泄漏污染环境的可能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渗工膜固定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抓地牢靠的尾矿堆场边坡防渗工膜的锚固结构。
背景技术
在氧化铝灰渣堆场,为防止灰渣内的有害物质渗漏对环境造成污染,需要在堆场周边的山体边坡设置防渗土工膜,而防渗工膜在山体边坡中间的锚固是场区防渗的一个重要边界条件,其锚固的可靠度对实现场区的防渗及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公告号为CN20133466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尾矿堆场边坡防渗工膜的锚固结构,包括山体边坡和山体边坡上覆盖的防渗工膜,防渗工膜通过锚杆固定在山体边坡上,锚杆上浇注有混凝土梁带。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依靠锚杆插设于山体边坡实现对防渗工膜的固定,但锚杆为光杆,对山体边坡的抓紧力不够,随着时间的流失容易松动,可能导致防渗工膜的脱落,进而使灰渣内的有害物质泄漏对环境造成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抓地牢靠的尾矿堆场边坡防渗工膜的锚固结构,具有锚杆抓地牢靠,不易松动,减少因防渗工膜脱落,导致灰渣内有害物质泄漏污染环境的可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抓地牢靠的尾矿堆场边坡防渗工膜的锚固结构,包括山体边坡和防渗工模,所述防渗工模通过锚杆固定于所述山体边坡上,所述锚杆远离所述山体边坡的一端浇注有混凝土梁带,所述锚杆包括锚柱和锚套,所述锚柱位于所述锚套内且二者相互抵接,所述锚柱上沿其周向开设有环槽,所述环槽沿所述锚柱的轴向均匀设有多个,所述环槽的槽底上沿其周向均匀阵列有多个圆弧形的凸起,相邻两个所述凸起间设有凹谷;
所述凹谷的谷底上抵接有插针,所述锚套上设有供所述插针穿过的插孔,所述插针远离所述凹谷的一端位于插孔内,所述插针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环槽的两端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锚杆打入山体边坡内,转动锚柱,凸起随之转动,推动插针沿锚套的径向向外移动,插入山体边坡内,增加锚杆和山体边坡的连接强度,使锚杆抓地牢靠,不易松动,减少因防渗工膜脱落,导致灰渣内有害物质泄漏污染环境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锚柱高于所述锚套,所述锚柱位于所述山体边坡上方的一端设有第一转动头,所述锚套靠近所述第一转动头的一端设有第二转动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锚柱时,分别夹住第一转动头和第二转动头进行转动,便于转动锚柱。且减少转动锚柱时,锚套发生相对转动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锚套内沿其轴向滑动有用于挡住所述插孔的遮孔条,所述遮孔条沿所述锚柱的周向设有多个,所述遮孔条的数量与同一所述环槽内所述插针的数量一致,所述遮孔条上沿其长度方向均匀设有若干个挡孔,所述挡孔的形状和大小与所述插孔一致,相邻所述挡孔间的间距与所述插孔沿所述锚套轴向的间距一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运输锚杆时,通过遮孔条将插针锁于锚套内,锚杆运输时,插针脱落的可能,同时在需要使用时,移动遮孔条,使挡孔对准插孔,便于插针穿出,将锚杆固定于山体边坡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普泽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普泽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1670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