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止损伤的气管插管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013053.8 | 申请日: | 2019-1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5847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 发明(设计)人: | 姜虹;夏明;孙宇;严佳;王佳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缨 |
| 地址: | 2000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损伤 气管 插管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损伤的气管插管,包括主管、钝头和转气囊,所述主管的底部一体成型连接有钝头,所述主管的圆周外壁套接所述转气囊,所述主管的顶部螺纹连接有入口接头,该种防止损伤的气管插管,可利用增设的钝头,把含有不同直径且可套接的折叠管内置其中,在最后一段折叠管的末端连接插入头,可在配合主管插入后,通过按压馕使与传递管连接的转气囊充气,并在充气后配合带有引气管的引气孔,把气体转移到引气腔中,即可把气体传入与引气腔组合折叠的折叠管中,折叠管充气后钝头中伸出,避免插头部分与气管道直接接触造成的气管损伤几率,增加气管插管的使用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管插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止损伤的气管插管。
背景技术
呼吸道是肺呼吸时气流所经过的通道。呼吸道分为上、下两部分:鼻、咽、喉合称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和肺部器官,合称为下呼吸道,或称为气管树。气管树是随着动物的进化逐渐复杂化的,在呼吸道应急管理中会使用到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是指将特制的气管内导管经声门置入气管的技术。这一技术能为气道通畅、通气供氧、呼吸道吸引和防止误吸等提供最佳条件。紧急气管插管术已成为心肺复苏及伴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过程中的重要措施。气管插管术是急救工作中常用的重要抢救技术,是呼吸道管理中应用最广泛、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之一,是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对抢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有的气管插管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因为插入部分的材质一般都为具有一定硬度的医用PVC材料,在面对插管使用中,因医护人员的操作手法、患者气管构造的差异性以及病变过程中气管的局部炎症的各类问题,都可能会出现气管插入过程中,插管对气管出现意外损伤的情况,这极大的导致了患者气管受损的风险,使患者的感到不适,影响治疗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损伤的气管插管,可以明显减少气管损伤,增加气管插管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止损伤的气管插管,包括主管、钝头和转气囊,所述主管的底部连接有钝头,所述主管的底部圆周外壁套接所述转气囊,所述主管的顶部螺纹连接有入口接头,所述主管的圆周外壁开设有引气孔,所述引气孔的内部粘接有引气管,所述钝头的圆周内壁顶部螺纹连接有引气腔,所述引气管的输出端与所述引气腔的顶部插接,所述引气腔的内部粘接有第一折叠管,所述第一折叠管的底部粘接有第二折叠管,所述第二折叠管的底部粘接有第三折叠管,所述第三折叠管的前侧壁开设有主孔,所述第三折叠管的底部粘接有插入头,所述插入头的前侧壁开设有副孔,所述转气囊的顶部插接有传递管,所述传递管的顶部插接有按压馕。
优选的,所述钝头的的底部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的内径大于所述插入头的外径,所述插入头的材质为医用PVC。
优选的,所述第一折叠管的直径小于所述引气腔的直径,所述第二折叠管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折叠管的直径,所述第三折叠管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折叠管的直径,所述插入头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三折叠管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第一折叠管、所述第二折叠管和所述第三折叠管的材质为医疗级硅橡胶,所述第一折叠管、所述第二折叠管和所述第三折叠管相互套接。
优选的,所述转气囊的左右侧壁粘接有主套和副套,所述转气囊通过所述主套和所述副套与所述主管的圆周外壁套接,所述引气孔包裹于所述转气囊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传递管总长度四分之三的圆周外壁与所述主管的圆周外壁粘接,所述转气囊的材质为医用级聚氨酯弹性套。
优选的,所述主管与钝头一体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130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