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抗淤泥且可投放打捞的人工鱼礁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003609.5 | 申请日: | 2019-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599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 发明(设计)人: | 陈逸明;林培桐;符琼林;冯钰洁;高帅;殷守义;张楠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K61/73 | 分类号: | A01K61/73;A01K61/70 |
| 代理公司: | 广州正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36 | 代理人: | 孙婷 |
| 地址: | 570100 ***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淤泥 投放 打捞 人工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抗淤泥且可投放打捞的人工鱼礁,包括鱼礁,所述鱼礁上部设为弧部;鱼礁上部左右两端面呈屋檐状部;鱼礁下部左右两端部呈上翘部。本实用新型设计成具有对称性的弧顶屋檐型,有弧度和折度;顶部设计成弧形凸起,上部水平伸出后向下折,底部底座向上折,有利于避免淤泥滑落掩盖和底部淤泥堆积漫过鱼礁,且此类屋檐和对称的设计,可便于稳定的大批量统一投放和打捞以及空间三维叠放鱼礁,还有一定的回收时的自清洁能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鱼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抗淤泥且可投放打捞的人工鱼礁。
背景技术
目前,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水底有大量的污泥或其他杂物,过度堆积会影响鱼类生存和活动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抗淤泥且可投放打捞的人工鱼礁,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抗淤泥且可投放打捞的人工鱼礁,包括鱼礁,所述鱼礁上部设为弧部,淤泥滑落减少堆积;鱼礁上部左右两端面呈屋檐状部,屋檐状部两侧伸出,污泥滑落时避免落入鱼类活动空间;鱼礁下部左右两端部呈上翘部,海底堆积污泥时,避免淤泥堆积漫入,防止翻到,沉陷于淤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鱼礁整体呈工型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鱼礁左右两边对称分布,整体设计成左右两边对称,增加独立空间,减少材料使用,便于模具制作及成模浇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鱼礁上部的弧部和屋檐状部呈折叠状分布,有弧度和折叠,在回收打捞时可带出淤泥,达到自清洁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适合水深1.5-6m,在水底有一定的形态景观(类似丘陵等);重量25-50kg便于投放和打捞;层层叠放,拥有不同水深的鱼礁;投放过程不易发生翻到或损坏;具有一定抗沉降能力及内部空间,可提供幼鱼栖息地,抗淤泥沉积掩埋能力;回收时可带出淤泥,达到清淤的效果;防止顶部淤泥过度沉积。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抗淤泥且可投放打捞的人工鱼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抗淤泥且可投放打捞的人工鱼礁的叠加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鱼礁1、上翘部2、屋檐部3、弧部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大学,未经海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036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园林绿化用绿化带修整设备
- 下一篇:一种具有外部散热结构的循环冷却水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