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救生衣浮力材料压缩试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2000478.5 | 申请日: | 2019-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1802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 发明(设计)人: | 曹建军;韩梦遐;钟伟;顾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3/12 | 分类号: | G01N3/12;G01N3/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王一琦 |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救生衣 浮力 材料 压缩 试验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救生衣浮力材料压缩试验装置,包括压缩平台、空气泵、真空泵、气容、第一减压阀、第二减压阀、气压控制单元、负荷型压力变送器、压块;被测样品搁置在所述压缩平台上,压块压在所述被测样品之上,负荷型压力变送器作用于所述压块之上;气容与所述负压型压力变送器连接,空气泵通过所述第一减压阀与所述气容连接;真空泵通过所述第二减压阀与所述气容连接;所述气压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负压型压力变送器、第一减压阀、第二减压阀信号连接,接收所述第二减压阀的压力反馈,并控制所述第一减压阀、第二减压阀的开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救生衣浮力材料压缩试验装置,属于救生衣制作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救生衣作为一种个体救生装备,是各种水上活动必备的防护用品,广泛应用于渔业、水上运输业、水上运动、水上作业、抢险救灾等方面。按照提供浮力的材料和方式来划分,救生衣有主要依靠疏水轻质材料提供浮力的填充式固有浮力救生衣、依靠在救生衣内外形成膨胀室、气袋或气囊提供浮力的气胀式救生衣。但气胀式救生衣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当气囊破裂或漏气时,浮力会瞬间丧失,使保险系数大大降低,且这种救生衣价格较贵,不易推广使用。因此现在市面上普遍使用的都是固有浮力式救生衣。
固有浮力式救生衣的浮力源于能提供较大浮力的填充材料。常用的填充材料有软木、木棉等天然材料和各种闭孔泡沫塑料。固有浮力材料依靠材料内部或材料之间的孔洞而获得较轻的密度,使得其排开水的重量远远大于自身重量而提供浮力。因此对于浮力材料来说应有适当的压缩刚度和良好的压缩弹性恢复率、较好的抗挤压性能、这样才能适应水中压力以及救生衣叠加放置而受到的压力。所以压缩后的浮力损失率是判断浮力材料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也直接影响到救生衣的质量与使用寿命。
现有技术中,在测试这种“固有浮力材料”受到压力后的浮力特性变化的评价时,采用拉力机等设备进行施压测试,被测样品受压变形时,拉力机进给动作的反应速度较慢,压力施加的准确性和反应速度也较慢,同时,设备对于多个待测样品同时测试的可拓展性也较差,而且测试设备的成本较高,对于一般的产品设计方,也没有动力添置这样的测试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救生衣浮力材料压缩试验装置,采用负荷型压力变送器,以及空气泵和真空泵的结合,并通过气压控制单元进行实时控制准确地对被测样品施加压力,并且当被测样品产生变性后,负荷型压力变送器准确、敏感、迅速地动作并保持压力;此外,压力测试设备的成本大幅降低,并且可通过气容进行拓展,实现对多个被测样品同时测试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救生衣浮力材料压缩试验装置,包括压缩平台1、空气泵2、真空泵3、气容4、第一减压阀6、第二减压阀7、气压控制单元8、负荷型压力变送器9、压块10;被测样品11搁置在所述压缩平台11上,压块10压在所述被测样品11之上,负荷型压力变送器9作用于所述压块10之上;气容4与所述负荷型压力变送器9连接,空气泵2通过所述第一减压阀6与所述气容4连接;真空泵3通过所述第二减压阀7与所述气容4连接;所述气压控制单元8分别与所述负荷型压力变送器9、第一减压阀6、第二减压阀7信号连接,接收所述第二减压阀7的压力反馈,并控制所述第一减压阀6、第二减压阀7的开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减压阀6、第二减压阀7均为电磁控制阀。
优选的,所述空气泵2与第一减压阀6之间还设有安全阀5。
优选的,气压控制单元8控制整个气量的输出与时间,控制压力值的大小。
优选的,所述气压控制单元8采用微处理器和压力传感器和电子控制电路设计的压力控制和放大驱动电路为第一减压阀6、第二减压阀7动作提供控制信号。
优选的,所述气容4具有多个气压输出接口,每个气压输出接口各与一负压型压力变送器9连接,每个负荷型压力变送器9各有一压缩平台11、压块10与之对应,从而同时对多个被测样品11进行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004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