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水处理微生物培养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671689.5 | 申请日: | 2019-10-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561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 发明(设计)人: | 罗正燊;刘闽虎;陈维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恒永青(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M1/02 | 分类号: | C12M1/02;C12M1/12;C02F3/34 |
| 代理公司: | 南昌金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6129 | 代理人: | 黄亮亮 |
| 地址: | 363005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水处理 微生物 培养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水处理微生物培养装置,属于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包括培养箱,培养箱包括第一箱体,第一箱体上侧通过支架固定连接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贯穿第一箱体并延伸其内部固定连接有绞龙杆,第一箱体下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箱体,给加热板加热,使第三箱体内部的温度始终保持在适合微生物的繁殖温度,当需要微生物清理污水使,可以打开排出口的阀门,使微生物流入污水,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当需要清洗培养箱时,通过进液口注水,使水泵将水充入培养箱中对培养箱进行清洗,打开紫外线灯的开关,消除培养箱残存微生物,以免影响二次培育。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处理微生物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采用微生物处理废水是废水处理的一项关键技术,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实际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亦称废水生物化学处理法,由于传统治理方法有成本高、操作复杂,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生物治理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为了提高微生物处理废水效果,许多处理废水的微生物需要先放大培养后才能投入废水处理生化池中进行生化处理,因此需要能够快速高效培养出适合废水处理的微生物,微生物在培养时,需要投入营养液才能使微生物繁殖,当营养液与微生物搅拌在一起时,能够使微生物更好的繁殖而传统的搅拌营养液是通过叶片式搅拌,这的搅拌方式会使营养液会大幅度摆动,从而影响微生物的吸收,因此市场上需要一种用于水处理微生物培养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水处理微生物培养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水处理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箱,所述培养箱包括第一箱体,所述第一箱体上侧通过支架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贯穿所述第一箱体并延伸其内部固定连接有绞龙杆,所述第一箱体下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箱体,所述第二箱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若干倾斜板,所述第二箱体的下侧固定连接有第三箱体,所述第三箱体的底侧固定连接有电磁加热盘,所述电磁加热盘的上侧电性连接有加热板,所述第三箱体的右侧贯通连接有排水口,所述培养箱的左侧设置有营养箱,所述营养箱的内部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出端贯穿连接有传输管,所述传输管贯穿所述营养箱和所述第一箱体,所述营养箱的左侧贯通连接有进液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箱体、所述第二箱体、所述第三箱体内部均设置有紫外线灯,所述紫外线灯上套接有防水罩。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所述第二箱体和所述第三箱体的连接处均设置有一组洞口,且所述洞口均贯通该连接处。
进一步的,所述倾斜板在所述第二箱体内部均匀排列,且数量至少为三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箱体上设置有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与所述电磁加热盘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进液口、所述传输管、所述排水口上均设置有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水泵的型号为200QJ32-65/5;所述电机的型号为Y90S-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水处理微生物培养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设置有第一箱体,第一箱体内部设置有绞龙杆,通过绞龙杆搅动内部的营养液,这样的设置比传统的叶片搅动可以小幅度搅动营养液,不会因为叶片摆动幅度过大,影响微生物的繁殖,设置的第二箱体内部设置有倾斜板,这样可以提高营养液活动效果,形成二次搅拌效果,设置的第三箱体内部设置有加热板,可以使温度保证在一个适用于微生物繁殖的环境。
2.箱体内皆设置有紫外线灯,该灯在清洗培养箱时打开,灭杀培养箱内部残存的微生物,以免残存的微生物影响下次的微生物培育。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恒永青(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恒永青(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716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