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子筛合成烧杯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394355.8 | 申请日: | 2019-08-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9023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 发明(设计)人: | 张立忠;赵悦;许普;冯振学;贺新;陈世安;王宝成;具月仙;米晓斌;龙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刘娜 |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分子筛 合成 烧杯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子筛合成烧杯。分子筛合成烧杯包括:杯盖,杯盖具有供搅拌棒穿过的通孔,通孔连通至杯盖的边缘处;烧杯主体,杯盖可盖设在烧杯主体上,杯盖具有朝向烧杯主体伸出的密封结构,密封结构与烧杯主体的内侧壁抵接,以密封烧杯主体,烧杯主体的内侧壁具有多个折流结构。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分子筛合成原料存在搅拌时间过长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子筛合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子筛合成烧杯。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水热合成法获取纯度较高的分子筛产品时,将硅化合物(水玻璃、硅溶胶等)、含铝化合物(水和氧化铝、偏铝酸钠等铝盐)、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溴化钾等)、模板剂(四乙基溴化铵、四丙级溴化铵、四乙基氢氧化铵等)、水按适当比例混合,在热压釜中加热一定时间,即得到分子筛晶体。
其中,硅源和铝源在烧杯中混合后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胶体,由于胶体具有较大的粘度,机械搅拌无法将烧杯中的胶体均匀搅拌,一般采用人工搅拌的方式将胶体粘度降低形成流动态胶体,然后采用机械搅拌方式继续搅拌,最终实现胶体中的硅铝盐均匀分散的目的。
采用上述方法搅拌分子筛合成原料,人工搅拌方式降低胶体粘度的过程中,极易造成强碱性硅铝盐溅到研究人员皮肤上造成灼伤。此外,搅拌过程中,胶体常规的烧杯底容易形成滞留区形成死角,极易造成分子筛合成原料搅拌不均匀,搅拌时间过长。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分子筛合成原料存在搅拌时间过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子筛合成烧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分子筛合成原料存在搅拌时间过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分子筛合成烧杯,包括:杯盖,杯盖具有供搅拌棒穿过的通孔,通孔连通至杯盖的边缘处;烧杯主体,杯盖可盖设在烧杯主体上,杯盖具有朝向烧杯主体伸出的密封结构,密封结构与烧杯主体的内侧壁抵接,以密封烧杯主体,烧杯主体的内侧壁具有多个折流结构。
进一步地,杯盖具有多个朝向烧杯主体伸出的凸棱,多个凸棱沿杯盖的周向间隔设置,凸棱与烧杯主体的内侧壁抵接,凸棱作为密封结构。
进一步地,凸棱与杯盖的盖体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3毫米且小于等于20毫米。
进一步地,折流结构为烧杯主体的内侧壁向烧杯主体的中心伸出的凸起。
进一步地,折流结构为粘贴或镶嵌到内侧壁的挡板。
进一步地,折流结构与内侧壁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3毫米且小于等于20毫米。
进一步地,折流结构相对于烧杯主体的开口靠近烧杯主体的底部。
进一步地,折流结构沿烧杯主体的轴向上的长度大于等于50毫米且小于等于150毫米。
进一步地,烧杯主体的外侧壁具有多个防滑槽,防滑槽与折流结构在烧杯主体的侧壁上的投影重合。
进一步地,折流结构与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与防滑槽的深度相同。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分子筛合成烧杯包括杯盖和烧杯主体,杯盖具有供搅拌棒穿过的通孔,通孔连通至杯盖的边缘处,杯盖可盖设在烧杯主体上,杯盖具有朝向烧杯主体伸出的密封结构,密封结构与烧杯主体的内侧壁抵接,以密封烧杯主体,烧杯主体的内侧壁具有多个折流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943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