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储能电池模组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921061810.2 | 申请日: | 2019-07-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860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 发明(设计)人: | 李平;周长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储能云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 |
| 代理公司: | 51220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胡晓丽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德***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侧板 定位件 缓冲板 底板 本实用新型 电池 板面 储能电池模组 电池厚度方向 可拆卸连接 容纳 室内 侧壁连接 弹性接触 底板连接 电池安全 电池侧壁 电池模组 电池膨胀 多个电池 平行设置 直线排布 朝向腔 可拆卸 模块化 检修 分解 灵活 覆盖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储能电池模组结构,包括多个电池以及用于电池的定位件,每个定位件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底板、顶板和若干缓冲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两者板面相互平行设置,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底部通过底板连接,顶板可拆卸覆盖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顶部,缓冲板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侧壁连接;由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底板、顶板和缓冲板围成的腔室内用于容纳电池,缓冲板朝向腔室内的板面与电池侧壁弹性接触;多个容纳由电池的定位件沿电池厚度方向呈直线排布,任意相邻两个定位件之间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模块化程度高,结构简单,操作灵活,方便检修更换操作,且利于分解电池膨胀作用力,保障电池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能电池模组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池行业快速发展,成本优化、快速装配、结构简单已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目前,动力电池行业内多是通过将多个电芯平行排列成一排,再通过端板和侧板对排列好的电芯进行固定,进而形成电池模组。现有的电池模组在平行排列固定时,其固定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旦位于中间的某个电池出现损坏,则需将一边的其他电池拆卸下来,再对该损坏电池进行更换,该更换过程较为复杂繁琐,浪费时间。
此外,随着汽车对电池能量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电池成组技术需不断优化,但电池成组技术仍存在电池膨胀力大等问题,传统方法采用电池间隙部位涂胶的方式吸收电池膨胀力,以避免电池模组失效,但这种方式操作复杂,容易导致部分涂胶不足,从而导致电池膨胀力分解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储能电池模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电池模组模块化程度高,结构简单,操作灵活,方便检修更换操作,且利于分解电池膨胀作用力,保障电池安全。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储能电池模组结构,包括多个电池以及用于电池的定位件,每个定位件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底板、顶板和若干缓冲板,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两者板面相互平行设置,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底部通过底板连接呈U型结构,顶板可拆卸覆盖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顶部,每个缓冲板的长轴方向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侧壁连接;由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底板、顶板和缓冲板围成的腔室内用于容纳电池,且缓冲板朝向腔室内的板面与电池侧壁弹性接触;多个容纳由电池的定位件沿电池厚度方向呈直线排布,任意相邻两个定位件之间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为,将每个电池对应置于一个定位件内固定,然后将多个定位件沿电池厚度方向依次排布,相邻两个定位件之间可拆卸连接直接构成电池模组整体结构;通过电位件对每个电池进行独立定位固定,且定位件之间可拆卸连接,这就提高了电池模组组装的灵活性,在需要对某个电池进行检修、更换操作时,直接将对应定位件与两侧相邻的定位件连接部位拆卸即可,结构简单,操作灵活;具体地,每个定位件是由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底板、顶板和缓冲板围成的腔室,相当于由第一侧板、底板、第二侧板、顶板依次首尾连接呈封闭的框架结构,由缓冲板构成封闭框架结构的侧壁最终呈腔室结构,将缓冲板朝向腔室内的板面与电池侧壁弹性接触,通过弹性接触的弹性势能以分解电池膨胀力,可有效避免电池模组失效。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板沿轴线方向上的中间段位凹陷后向腔室内部凸出,且凹陷部位的板面与缓冲板两端的板面之间通过弧形板段平滑过度连接;所述缓冲板为一体化冲压成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板是通过冲压一体化成型的类似“几”字型的对称结构,缓冲板中断凹陷后向腔室内凸出的部分与电池侧壁接触,通过凹陷部位与两端板面的弧形板过渡段发挥主要的弹性缓冲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弧形板段的倒角大小为120~150°。
本实用新型将弧形板板段的倒角设置为120~150°,利于充分发挥弧形板过渡段的弹性缓冲作,倒角过大或过小缓冲效果均相对较差。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板上开设有若干散热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储能云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储能云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618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