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海洋垃圾收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936535.8 | 申请日: | 2019-06-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274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6 |
| 发明(设计)人: | 刘必劲;丘旭源;袁和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理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 |
| 代理公司: | 厦门智慧呈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2 | 代理人: | 陈槐萱 |
| 地址: | 361024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洋 垃圾 收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海洋垃圾收集装置,涉及海洋环保领域,包括:拦截汇集单元、收集单元和传输单元;拦截汇集单元具有呈八字形对称设置的两条浮栏,以围成具有汇入口和汇出口的梯形汇集空间;收集单元包括具有一窗口的收集框;传输单元设置在汇出口和窗口之间,包括框架、传输机构以及驱动机构;框架具有一贯通汇出口与窗口的导流通道以及与汇出口相连通且置于导流通道两侧的聚流通道,传输机构设置于导流通道中,驱动机构设置于聚流通道中,驱动机构为水力驱动,聚流通道沿汇出口的进水方向输送水流。通过设置的导流通道以及聚流通道,克服了以波浪/潮流为动力的海洋垃圾收集方式的不稳定性,实现对海洋垃圾的高效汇集和传输作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环保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海洋垃圾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水上垃圾、漂浮障碍物也越来越多。水上垃圾漂浮导致海洋成为较为严重的污染区域,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船舶航行、沙滩旅游和沿岸景观等海洋活动。因此,为解决海洋垃圾的问题,对海洋垃圾进行收集必不可少。
目前,一般是通过海洋垃圾收集装置,实现对海洋垃圾的收集及清理。由于海洋环境具有水面潮湿、海水腐蚀等因素,对利用电器元件来进行海洋垃圾收集的产品具有较高的要求,例如为了延长海洋垃圾收集的产品的寿命需要较高的电气绝缘性和机械结构的耐蚀性等。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随之而来的是利用波浪/潮流为动力对海洋垃圾进行汇集和传输,无需用到任何电器元件就可进行海洋垃圾收集,且传输机构结构简单,纯机械传动,绿色环保,增加了海洋垃圾收集装置的寿命。然而,使用波浪/潮流作为动力源,提供的动力较为不稳定,使得对海洋垃圾的汇集和传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了传输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洋垃圾收集装置,克服了以波浪/潮流为动力的海洋垃圾收集方式的不稳定性,实现对海洋垃圾的高效汇集和传输作业,以改善海洋环境。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方案:
一种海洋垃圾收集装置,包括:拦截汇集单元、收集单元和传输单元;拦截汇集单元具有呈八字形对称设置的两条浮栏,两条所述浮栏围成具有汇入口和汇出口的梯形汇集空间,且所述汇入口的开口大于所述汇出口的开口;收集单元包括具有一窗口的收集框;传输单元设置在所述汇出口和所述窗口之间,包括框架、设置在所述框架中的传输机构以及驱动所述传输机构向所述收集单元输送垃圾的驱动机构,所述框架具有一贯通所述汇出口与所述窗口的导流通道以及与所述汇出口相连通且置于所述导流通道两侧的聚流通道,所述传输机构设置于所述导流通道中,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聚流通道中,所述驱动机构为水力驱动,所述聚流通道沿所述汇出口的进水方向输送水流,以驱使所述驱动机构运转。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内设有两个相对平行设置的隔板,两个所述隔板沿所述汇出口的进水方向竖向布设,且分别连接至所述收集框的窗口两侧;两个所述隔板之间形成所述导流通道,且两个所述隔板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汇出口的开口大小,所述隔板的长度均小于所述汇出口至所述收集框的距离。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框架的外侧板与所述隔板之间形成所述聚流通道,所述隔板与所述框架的外侧板之间横置有一导向坡面,所述导向坡面沿所述汇出口的进水方向倾斜朝上设置,当所述传输单元置于水面时,所述导向坡面部分高于水面。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聚流通道内竖向设有单向开合门,所述单向开合门沿进水方向可开合的设置于所述框架的外侧板与所述隔板之间,且与所述导向坡面形成一容置空间。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隔板上的第一滚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以及驱动所述第一齿轮转动的传动件,所述第一齿轮安装在所述第一滚轴上且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三齿轮通过履带相连,且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传输机构传动连接;所述传输机构包括输送带、转动连接于所述输送带的第二滚轴和第三滚轴,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滚轴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理工学院,未经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9365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荠菜自动化速冻加工生产线
- 下一篇:微波车辆检测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