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828396.7 | 申请日: | 2019-06-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24468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宏;张兆东;周益军;朱亚东;张翔;张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市职业大学(扬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9B9/00 | 分类号: | G09B9/00;G09B25/02;G09F9/00;F16M11/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宋涛 |
| 地址: | 225009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生产线 考核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一体化考核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置,包括机体和显示屏,所述机体的上表面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下表面与机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基座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凹槽的内部包括活动轴,活动轴的底端与凹槽的内底壁搭接。该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置,通过活动轴、螺纹杆和固定杆之间的相互配合,达到使得支撑杆可以进行转动且避免从凹槽内部脱离,同时也使显示屏进行转动展示,通过撑杆和限位环之间的相互配合,达到利用支撑杆在限位环内部进行旋转,从而增加支撑杆在转动时的平衡性,解决了目前的实训考核装置在进行操作展示时,由于不便将显示装置进行旋转,从而导致影响展示效果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一体化考核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置。
背景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机电一体化自动生产线进行实训考核时,需要采用实训考核装置进行操作考核,目前的实训考核装置在进行操作展示时,由于不便将显示装置进行旋转,从而导致影响展示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置,具备便于将显示装置进行旋转,增加展示效果的优点,解决了目前的实训考核装置在进行操作展示时,由于不便将显示装置进行旋转,从而导致影响展示效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置,包括机体和显示屏,所述机体的上表面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下表面与机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基座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包括活动轴,所述活动轴的底端与凹槽的内底壁搭接,所述活动轴的顶端包括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底端与活动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显示屏的下表面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端与显示屏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底端开设有螺纹槽,所述螺纹杆的表面与螺纹槽的内部螺纹连接,所述凹槽的左右两侧内壁均包括固定杆,两个固定杆相反的一端分别与凹槽的左侧内壁和右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活动轴的外表面开设有限位槽,两个固定杆相对的一端均与限位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所述机体的底部包括托板,所述托板的上表面与机体的底部搭接,所述托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内部包括移动轮,所述移动轮的表面与固定槽的内部卡接,所述移动轮的上表面与机体的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表面包括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位于支撑杆的表面套接。
优选的,所述限位环的左右两侧均包括撑杆,两个撑杆的顶端分别与限位环的左侧和右侧固定连接,两个撑杆远离限位环的一端均与基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限位环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与限位环内部相连通的插孔,两个插孔的内部均插接有插销,所述支撑杆的外表面开设有插槽,两个插销远离插孔的一端均与插槽的内部插接。
优选的,所述机体的左右两侧均包括把手,两个把手分别与机体的左侧和右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右侧包括横杆,所述横杆的左端与螺纹杆的右侧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置,通过活动轴、螺纹杆和固定杆之间的相互配合,达到使得支撑杆可以进行转动且避免从凹槽内部脱离,同时也使显示屏进行转动展示,通过撑杆和限位环之间的相互配合,达到利用支撑杆在限位环内部进行旋转,从而增加支撑杆在转动时的平衡性,解决了目前的实训考核装置在进行操作展示时,由于不便将显示装置进行旋转,从而导致影响展示效果的问题。
2、该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置,通过螺纹杆和横杆之间的相互配合,达到可以经过抓住横杆将支撑杆在螺纹杆的表面进行安装或拆卸,通过插孔内部设置的插销,达到利用插销可以将旋转后的显示屏角度进行固定。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市职业大学(扬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未经扬州市职业大学(扬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2839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料电池加热系统
- 下一篇:一种自动生产线拆装与调试实训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