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兼容性高的LED驱动电源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1920578544.4 | 申请日: | 2019-04-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7936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 发明(设计)人: | 陈光炎;柯钦怀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众益太阳能科技股份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45/325 | 分类号: | H05B45/325 |
| 代理公司: | 厦门加减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34 | 代理人: | 陈文香 |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泉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兼容性 led 驱动 电源 电路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兼容性高的LED驱动电源电路,包括第一保护模块、一次侧整流滤波模块、功率变换模块、开关控制模块、PWM第一调制模块、PWM第二调制模块、外部PWM整合模块和二次侧整流滤波模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兼容性高的LED驱动电源电路,抗干扰能力强,兼容性高,提高了LED光源的寿命,实现了LED光源亮度可调的目的,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驱动电源电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兼容性高的LED驱动电源电路。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简称LED)由于具有体积小、节能、环保、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成为传统光源最有潜力的替代品之一。LED白光光源产生有多种方法,一种是利用蓝光LED激发黄色荧光粉来产生白光,但此种方法制造的白光LED的出光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并且由于荧光粉老化,LED的效率将会降低。而三基色混光则是一种较好的白光产生方法。三基色混光是利用红光LED、蓝光LED以及绿光LED进行混光,根据CIE(国际照明委员会)色度图,光的色温与三基色的比例量r(λ)、g(λ)及b(λ)有关,并且满足条件r(λ)+g(λ)+b(λ)=1,因此,三基色混光不仅可以改变LED电流的脉宽实现亮度调节,而且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改变三基色流明的比例获得LED的色温调节。目前LED的常用调光技术有PWM调光和模拟调光,前者的调光原理是控制流经LED电流的导通时间,后者的调光原理是直接控制流经LED电流的大小。
现有的PWM调光达到兼容性差,消费者在购买时常常出现因为品牌之间的兼容性问题而不能使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兼容性高的LED驱动电源电路,包括第一保护模块、一次侧整流滤波模块、功率变换模块、开关控制模块、PWM第一调制模块、PWM第二调制模块、外部PWM整合模块和二次侧整流滤波模块,其中:
交流电输入端依次通过第一保护模块、一次侧整流滤波模块、功率变换模块、二次侧整流滤波模块连接与电源输出端连接;
所述功率变换模块连接有开关控制模块;所述开关控制模块分别与PWM第一调制模块和PWM第二调制模块连接;所述PWM第二调制模块连接检测所述二次侧整流滤波模块的电源输出信号;所述PWM第一调制模块与外部PWM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护模块包括串联的防浪涌模块和EMI模块;其中:
所述交流电输入端依次通过防浪涌模块、EMI模块与一次侧整流滤波模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防浪涌模块包括保险丝F1和共模电感模块;交流电输入端依次通过保险丝F1、共模电感模块与EMI模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EMI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容CX1和压敏电阻MOV2;其中:
所述电容CX1和压敏电阻MOV2均并联于防浪涌模块和一次侧整流滤波模块之间;所述电阻R1与电阻R2串联后并联于所述电容CX1与所述防浪涌模块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一次侧整流滤波模块包括整流桥BD1、电感L2、电感L3、电容C1、电容C2、电容C8、电阻R3、电阻R33、电阻R47、二极管D11和二极管D7;其中:
所述整流桥BD1的交流输入引脚与第一保护模块连接;所述整流桥BD1的一输出引脚与电感L2一端、电阻R3一端和电容C1一端连接;所述整流桥BD1的另一输出引脚与电感L3一端接地连接;所述电感L2另一端与电阻R3另一端、电容C2一端、二极管D7阳极和功率变换模块连接;电感L3另一端与电容C2另一端、电阻R47一端和电容C8负极连接;二极管D7阴极与电阻R33一端和电容C8正极连接;电阻R47另一端与电阻R33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功率变换模块为变压器TV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众益太阳能科技股份公司,未经福建众益太阳能科技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785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