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维数据空间分割的相似台风快速匹配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375893.7 | 申请日: | 2019-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218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0 |
| 发明(设计)人: | 张扬;陈建军;刘佑达;彭雄伟;葛红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6F18/213 | 分类号: | G06F18/213;G06F18/22;G06F16/22;G06F16/28;G06Q10/04;G06Q50/26;G01W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57 | 代理人: | 李砚明 |
| 地址: | 21003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多维 数据 空间 分割 相似 台风 快速 匹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维数据空间分割的相似台风快速匹配方法,该方法在传统相似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环流场相似和结构相似,采用人工智能算法替代传统的相似算法,从而使相似台风的匹配更高效、更精细、更精准。本发明采用流形学习方法,显著降低运算数据量达3000倍,结合KDTree方法,相似台风匹配的搜索速度提升150倍以上;相似标准增加环流场信息及台风结构信息,环流场信息的加入提升了台风路径预测的精度,台风结构信息的加入增加了台风影响评估的精细化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气科学领域,具体涉及相似天气匹配分析技术。
背景技术
台风是影响我国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仅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大陆地区共有10个台风登陆,造成全国3254.6万人次受灾,80人死亡,3人失踪,364.5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692.1亿元。对台风移动路径和影响的准确预报,是防灾减灾的必要环节。
相似路径法是预测台风走向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中央气象局设计的传统相似法采用3个相似标准:季节相似、地理相似和移速移向相似。在计算相似度方面,采用面积指数、Hausdorff距离法等。相似路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各种相似因子对台风的综合影响,具有一定的科学参考意义。
然而传统的路径相似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第一,传统相似标准仅考虑台风属性信息,对于影响台风演变的场信息并没有有效利用,对匹配台风的参考价值有一定的影响;第二,传统的相似算法相对单一,大数据条件下很难具备较高的时效性;第三,精细化的台风影响评估需求迫切,传统的路径相似法无法为精细化台风影响评估提供参考。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维数据空间分割的相似台风快速匹配方法,该方法在传统相似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环流场相似和结构相似,采用人工智能算法替代传统的相似算法,从而使相似台风的匹配更高效、更精细、更精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多维数据空间分割的相似台风快速匹配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于历史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其中,特征提取包括选择N条台风个例作为历史台风,对选定的每一条历史台风进行位置及移速移向特征的提取、环流场特征的提取以及环台风结构特征的提取,获得位置及移速移向特征向量εL、环流场特征向量εF和环台风结构特征向量εS:
其中,
εL=[Lat1 Lng1 … LatT LngT]T (1)
εL代表由某一条历史台风路径上T个连续时次的经度和纬度信息组成的向量,其中Lat1代表第1时次的纬度,Lng1代表第1时次的经度;LatT代表第T时次的纬度,LngT代表第T时次的经度;
εF=[Ug1 Vg1 … UgT VgT]T (2)
εF代表由某一条历史台风路径上T个连续时次的风场u、v分量计算得到指数组成的向量,其中Ug1代表第1时次由u分量计算得到的平均值,其中Vg1代表第1时次由v分量计算得到的平均值;UgT代表第T时次由u分量计算得到的平均值,其中VgT代表第T时次由v分量计算得到的平均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758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