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造纸脱墨废水的环保处理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351893.3 | 申请日: | 2019-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038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 发明(设计)人: | 李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洪 |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3/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张铁兰 |
| 地址: | 553600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造纸 废水 环保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造纸脱墨废水的环保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向造纸脱墨废水中投加天然高分子絮凝剂,搅拌絮凝处理1~2小时,静置沉淀30~90分钟,固液分离后,收集液体;(2)向步骤(1)所得液体中投加贝壳粉体吸附剂,搅拌吸附处理1~4小时,实现固液分离;所述贝壳粉体吸附剂由贝壳粉在空气氛围中于500~800℃煅烧2~5小时,随后粉碎过筛获得。本发明所述造纸脱墨废水的环保处理方法达到相同的处理效果时所需药剂用量少,絮凝反应速度快,形成的絮凝体体积大,沉降速度较快,对水质的变化适应性较强,处理后出水水质稳定,节省运行费用,是一种很有竞争力的新型造纸脱墨废水的环保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造纸脱墨废水的环保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保护意识的加强和对环境污染的重视,人们己逐渐认识到利用废纸生产脱墨浆进行造纸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导致造纸工业在原料结构中增加二次纤维的比例。废纸的回收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该类废水中主要含有半纤维素、木素、无机盐、细小纤维以及油墨、染料等污染物,还有脱墨剂中的硅酸钠、表面活性剂等,废水的悬浮物含量(SS)、COD、浊度等指标均较高,直接排放会带来水体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同时也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处理这类废水,国内外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絮凝法,通常使用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因为它具有投药量少、产污泥量少、便于固液分离的优点。
脱墨废水中的细小悬浮颗粒和胶体微粒体积较小,尤其胶体微粒直径为10-8~10-3mm。这些颗粒在废水中受水分子热运动的碰撞而作无规则的布朗运动,同时胶体微粒本身带电,同类胶体微粒带有同性电荷,彼此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因此不能相互靠近以结成较大颗粒而下沉。另外,许多水分子被吸引在胶体微粒周围形成水化膜,阻止胶体微粒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中和,妨碍颗粒之间接触并下沉。混凝剂会在废水中产生一系列的水解和离解作用,对废水中的细小悬浮颗粒和胶体微粒产生电性中和、压缩双电层以及网捕作用,破坏废水中细小悬浮颗粒和胶体微粒的稳定性。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具有较大的分子量和活性官能团,通过吸附架桥和卷带网捕作用,使细小的絮凝体互相吸附而形成粗大的絮凝体,从而加快絮凝体的沉降速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造纸脱墨废水的环保处理方法,利用特殊的絮凝剂和吸附剂对废水的悬浮物含量、COD、浊度等指标进行改善,减缓水体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同时也避免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
本发明公开造纸脱墨废水的环保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向造纸脱墨废水中按照70~300mg/L的加入量投加天然高分子絮凝剂,搅拌絮凝处理1~2小时,静置沉淀30~90分钟,固液分离后,收集液体;
(2)向步骤(1)所得液体中按照50~120mg/L的加入量投加贝壳粉体吸附剂,搅拌吸附处理1~4小时,实现固液分离;
所述贝壳粉体吸附剂由贝壳粉在空气氛围中于500~800℃煅烧2~5小时,随后粉碎过筛获得。
进一步地,所述天然高分子絮凝剂以质量百分数计,包括以下原料:15-30wt%的淀粉接枝共聚物,4-12wt%的硅藻土,5-15wt%的壳聚糖或壳聚糖SCHIFF碱,8-20wt%的木质素磺酸盐接枝共聚物,余量为瓜尔胶或瓜尔胶衍生物。
进一步地,所述淀粉接枝共聚物通过以下步骤制备得到:将淀粉1~4g和50~100mL水混匀,在40~55℃以200~400W的微波功率辐射10~20分钟,得到淀粉溶液;然后向淀粉溶液中加入5~6g丙烯酰胺和0.16~0.48g硝酸铈铵混合均匀,在微波功率200~400W、反应温度40~55℃的条件下接枝共聚反应20~30分钟,得到接枝共聚产物;将接枝共聚产物和无水乙醇以固液比1:(4~12)(g/mL)混匀,静置30~60分钟后,收集沉淀;将沉淀在50~60℃真空干燥至恒重,得到淀粉接枝共聚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洪,未经李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5189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