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次烧微晶玉石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327287.8 | 申请日: | 2019-1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0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 发明(设计)人: | 熊义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省梓楗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3C6/02 | 分类号: | C03C6/02;C03C10/00;C03C4/02;C03B19/06 |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盈创中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5 | 代理人: | 柳维军 |
| 地址: | 132300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次 烧微晶 玉石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次烧微晶玉石的方法,其步骤为:a、先按三种配方称好原材料;b、称量好后通过球磨机混合均匀;c、取出一部分料加入不同着色剂备用;d、采用自动布料机按电脑设计的纹路采用不同的颜色料布料;e、粉料布在耐火窑具上之后,通过晶化辊道窑进行晶化烧成,然后退火,完成板材的制作;f、把晶化好的板材抛光,切割成客户所需规格即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次烧微晶玉石的方法,属于建筑装饰用微晶石领域。
背景技术
建筑装饰用微晶玻璃工业化生产上世纪90年代最初由日本传入中国,是采用烧结法生产;第一步由微晶玻璃配合料先熔化成玻璃溶体,通过水淬变成玻璃颗粒料,第二步通过筛分、布料进入晶化窑进行第二次晶化烧成微晶石板材。这个过程需要两次烧成,能源消耗比较大,使得微晶石成本居高不下,而且每一次转换颜色非常困难,中间有很多的过渡料,这就限制了烧结法微晶玻璃色彩的多样性。目前微晶石还有另外两种方法生产,分别是压延法和浮法,这两种方法生产需要的温度都是1550°C左右,能耗也比我的发明方法高,而且它的换色更加麻烦,并且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尚无法生产出通体纹路的微晶石(现阶段玻璃熔炉料道着色技术还不完美),而本发明可以很容易做出通体纹路的微晶玉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一次烧微晶玉石的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次烧微晶玉石的方法,其步骤为:a、先按三种配方称好原材料;b、称量好后通过球磨机混合均匀;c、取出一部分料加入不同着色剂备用;d、采用自动布料机按电脑设计的纹路采用不同的颜色料布料;e、粉料布在耐火窑具上之后,通过晶化辊道窑进行晶化烧成,然后退火,完成板材的制作;f、把晶化好的板材抛光,切割成客户所需规格即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方案一的配方比例为:硅灰石6份、烧滑石粉4份、玻璃粉6份、钠长石粉78份、碳酸钡4份、氧化锌2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方案二的配方比例为:方解石粉8份、烧滑石粉4份、玻璃粉6份、钠长石粉76份、碳酸钡4份、氧化锌2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方案三的配方比例为:白云石粉10份、玻璃粉8份、钠长石粉76份、碳酸钡4份、氧化锌2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以上三种配方里的玻璃粉用白硼钙石替换,这样既能降低烧成温度,同时可以降低配方里的碱金属含量,减少玻璃相,降低板材的脆性。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1、装饰效果好,色彩多样,可以做通体纹路,晶莹剔透,机械强度高;2、采用一次烧成,而且是中温烧,能耗低,人工成本低,环保绿色。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方案一的产品半定量衍射谱图;
图2是本发明方案一产品的半定量检测数据;
图3是本发明方案二的产品半定量衍射谱图;
图4是本发明方案二产品的半定量检测数据;
图5是本发明方案三的产品半定量衍射谱图;
图6是本发明方案三产品的半定量检测数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省梓楗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吉林省梓楗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272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适用于长跑运动人群的能量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图像形成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