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玉米旱作节水栽培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224398.6 | 申请日: | 2019-1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714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 发明(设计)人: | 赵洪祥;王立春;边少锋;王芙臣;刘浩;于玮淇;徐晨;杨淑玲;林淑华;岳玉兰;蔡红光;李文;庄文君;霍玉才;杜刚;王东英;权永生;刘盛虹;佟殿文;马金宝;刘文华;马凤丽;范强;闫伟平;孙宁;徐长洪;韩喜国;刘志全;窦金刚;于雷;刘春光;任延辉;李素琴;王晓慧;任英;冯士成;方金宇;邹云峰;鞠欣伟;于东海;张佰祥;李海;刘励蔚;张兴华;张小梅;于天欣;谢苹;姜世军;赵慧;张冬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 主分类号: | A01G22/20 | 分类号: | A01G22/20;A01C1/00;A01C1/06;A01C1/08;A01B79/02;A01N59/16;A01N43/653;A01N59/26;A01N59/00;A01N47/18;A01N59/02;A01N65/00;A01N63/50 |
| 代理公司: | 11732 北京睿智保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周新楣 |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玉米种子 施肥 玉米 晒种 肥料 浸渍 菌核 发芽率 节水栽培 实际状况 土地选择 种子选择 菌丝 传统的 浸种液 种衣剂 肥力 霉菌 捞出 耐旱 耐磨 天气 去除 早熟 耕种 土地 生长 | ||
1.一种玉米旱作节水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种子选择:根据耕种的土地以及天气选择玉米种子,肥力高的土地可选择晚熟高产的品种,肥力中等的土地选择耐磨或半耐密的早熟耐旱的品种;
S2、处理种子:将玉米种子除去瘪种和霉菌,然后置于阳光下晒种2-4天,晒种结束后,将玉米种子置于浸种液中,浸渍1.5~2.5h,捞出后用种衣剂包裹;
S3、整地、深耕、起垄:在3月底至4月初进行深耕细耙,整地耕深为10~35cm,然后进行起垄,垄距55~65cm,再隔垄沟深耙一犁,犁尖至垄台达到30~35cm,并采用大垄双行方式合成一大垄;
S4、铺设滴灌带:在大垄的垄顶的中间线位置沿大垄长度方向铺设滴灌带;
S5、播种:在垄上铺设地膜,在大垄垄顶两侧以点播方式播种两行玉米,相邻行内的玉米进行错位播种,在播种前,实施底肥;
S6、施肥管理:后期根据时节和天气进行施肥,施肥时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施用基肥时,要深施,使基肥与土壤均匀;
S7、田间管理:早期避免叶子拥挤,中期时,进行耕地松土3-4次,每次耕深为20~30c,定期除去田间杂草;
S8、病虫害防治:苗期重点防治黏虫、地老虎和蓟马,大喇叭口期防治玉米螟,后期防治蚜虫;
S9、收获:玉米成熟后,采用玉米收割机收获;
S10、秸秆处理:将秸秆粉碎至长度不大于4厘米的残渣,然后将玉米地翻耕30厘米,将粉碎后的秸秆翻入地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玉米旱作节水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浸种液由以下原料组成:草皮灰5-6份、多菌灵3.5-4.1份、亚硒酸钠1.4-2.1份、海藻微粉1.5-1.8份、中性蛋白酶0.4-0.6份和去离子水适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玉米旱作节水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浸种液的配置方法,称取适量草皮灰、多菌灵、亚硒酸钠、海藻微粉和中性蛋白酶,然后将草皮灰、多菌灵、亚硒酸钠、海藻微粉和中性蛋白酶置于搅拌器中,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物倒入去离子水中进行溶解,且去离子水与混合物的比例为5: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玉米旱作节水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衣剂由以下原料组成:络合稀土4-6份、戊唑醇1.1-1.3份、磷酸二氢钾1.2-1.6份、十六烷基苯磺酸钙0.8-1.2份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0.5-0.7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玉米旱作节水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衣剂的制备方法为:将络合稀土放入粉碎机中进行粉碎,粉碎后取出络合稀土放入搅拌器中,然后依次加入戊唑醇、磷酸二氢钾、十六烷基苯磺酸钙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混合均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未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2439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麦水肥减量增次微喷高产高效栽培方法
- 下一篇:可自动灌溉式虾稻共生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