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柔性低工作电压聚苯胺电致变发射率薄膜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224311.5 | 申请日: | 2019-1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66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 发明(设计)人: | 李垚;徐高平;赵九蓬;张雷鹏;李晓白;王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25D9/02 | 分类号: | C25D9/02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岳泉清 |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柔性 工作 电压 苯胺 电致变 发射 薄膜 制备 方法 | ||
一种柔性低工作电压聚苯胺电致变发射率薄膜的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电致变发射率薄膜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电致变发射率材料是非柔性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和驱动电压高的问题。方法:一、制备聚合物溶液;二、电化学沉积,得到柔性低工作电压聚苯胺电致变发射率薄膜。本发明制备的柔性低工作电压聚苯胺电致变发射率薄膜具有较高的红外调控能力,同时循环稳定性较好,能够满足对光热智能调控的需求;本发明制备的柔性低工作电压聚苯胺电致变发射率薄膜的响应时间为10s~20s。本发明可获得一种柔性低工作电压聚苯胺电致变发射率薄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致变发射率薄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能源消耗和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高能耗直接导致温室气体排放过多,严重破坏了气候平衡,导致全球变暖和极端恶劣天气。因此,开发可再生能源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减少当前的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效率同样重要。事实上与使用其他能源相比,通过使用节能电器或建筑设计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解决能源问题最有效的方式。空间供热和制冷是目前能源消耗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全部能耗总量的12.3%。减少室内温度调节的力度将对全球能源的使用产生重大影响。尽管传统方法一直致力于实现智能温度控制,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电致变色这一概念正在成为一种有希望替代它们的控温方案。
与其他控温法相比,电致变色技术能通过施加不同电压将其光学性能调节到不同级别,且在不同的级别上具有双稳态的性能,即在着色和褪色状态时,不需要外加电压维持,只在变色过程中需要能量。因此,电致变色技术不仅节能环保,也是智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已经探索了多种电致变色材料,而聚苯胺由于具有优良的电致变色性质,目前已被广泛的研究,例如美国Ashwin-Ushas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设计了聚苯胺电致变发射率器件,该器件在-1.1V和+1.0V的电压下可以实现变色,最大红外发射率变化达到0.4(Large,Switchable Electrochromism in the Visible through Far-Infraredin Conducting Polymer Devices[J].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02,12:95-103.)。田燕龙基于十二烷基苯磺酸设计了反射型聚苯胺电致变色性质,器件在0.5V--1.2V电压之间能够实现电致变色,在2.5-25微米的波长范围内器件的红外发射率能够实现0.3的变化。虽然目前对于电致变色已经报道了很多种方法以及材料,然而这些材料尤其是无机电致变色材料涉及昂贵的真空沉积系统,难以大规模的生产。而且更重要的是目前报道的电致变色材料需要高的驱动电压以及是非柔性的,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环境及能源紧缺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电致变发射率材料是非柔性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和驱动电压高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柔性低工作电压聚苯胺电致变发射率薄膜的制备方法。
一种柔性低工作电压聚苯胺电致变发射率薄膜的制备方法,是按以下步骤完成的:
一、制备聚合物溶液:
室温下,将硫酸溶解到去离子水中,然后加入苯胺,再进行搅拌,得到聚合物溶液;
步骤一中所述的聚合物溶液中硫酸与苯胺的摩尔比为(1~5):1;
步骤一中所述的聚合物溶液中苯胺的物质的量与去离子水的体积比为(0.1mol~0.3mol):(100mL~200mL);
二、电化学沉积:
以银/氯化银电极为参比电极、以铂电极为对电极、以镀金多孔膜或ITO为工作电极,以步骤一得到的聚合物溶液为电解液,采用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在聚合电流密度为0.1mA/cm2~0.2mA/cm2和聚合电量为0.5C~1.0C的条件下恒电流沉积,得到硫酸掺杂的聚苯胺薄膜;使用蒸馏水对硫酸掺杂的聚苯胺薄膜反复冲洗,再进行干燥,得到柔性低工作电压聚苯胺电致变发射率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243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