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数据样本的智能化模糊特征选择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1080363.X | 申请日: | 2019-1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378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5 |
| 发明(设计)人: | 潘峰;陆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G06N3/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陈炳萍 |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 样本 智能化 模糊 特征 选择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大数据样本的智能化模糊特征选择方法,涉及大数据样本预处理中的特征工程领域,具体方案为:包括以下步骤:S1:特征选择步骤转换为计算模糊特征选择向量W(W1,W2,W3…,Wi,…,Wn),其中每一个Wi取值在[0,1]区间,取0时表示第i项特征舍去,取1时表示第i项特征选择;S2:针对每一个样本的特征Xi,换算公式添加取舍度向量Y(Y1,Y2,Y3,…,Yi,…,Yn),每个分量Yi∈[0,1];S3:Wi与Yi对比,分为两个区间,在两个区间范围内分别选取Wi为0或为1;S4:得到每个特征计算结果,进行每个特征的提取或舍去。本发明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学习特征权重向量,为大数据样本特征提供一种智能化模糊特征选择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数据样本预处理中的特征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大数据样本的智能化模糊特征选择方法。
背景技术
机器学习是当前处理大数据的重要技术,是目前实现人工智能的最好途径。数据的预处理是大数据机器学习前期的重要工作,预处理的质量效果直接影响着机器学习系统的性能。特征选择是数据预处理中的最常用的方法,它通过一些优化规则确定某个特征是否选择。所以特征选择可以看成是学习一个n维向量W(W1,W2,W3,…,Wi,…,Wn),其中每一个Wi取值为0或1,取0时表示第i项特征舍去,取1则表示选择。我们称这种特征选择称为逻辑型特征选择方法。
常见的特征选择方法主要有三类:过滤式、包裹式和嵌入式。过滤式特征选择先对数据集进行特征选择,其后再训练学习器,特征选择过程与后续的学习器无关;Relief是过滤式特征选择的典型方法,该方法设计采用相关统计量来度量特征的重要性,相关统计量通过采样计算,是一种运行效率很高的特征选择方法。包裹式特征选择把最终将要使用的学习器性能作为特征子集的评价准则,在特征选择过程中需要多次训练学习器,计算开销远比过滤式大;LVM(Las Vegas Yrapper)是包裹式特征选择的典型方法。嵌入式特征选择是将特征选择过程与学习器训练过程融合在同一个优化过程中完成;LARS(Least AngleRegression)是一种嵌入式特征选择方法,采用线性回归平方误差最小化方法,每次选择一个与残差相关性最大的特征,该方法能显著降低过拟合的风险。
逻辑型特征选择方法能简单明了地表明大数据样本特征的重要与否,可以显著降低特征维度,提高计算效率。但是对于选中的特征,每一个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舍去的特征,是否存在某些组合构成复合式特征,这样的特征有一定的价值。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一种大数据样本的智能化模糊特征选择方法,使用智能计算方法处理大数据样本的特征工程,该方法把特征选择看成是学习一个n维向量W(W1,W2,W3…,Wi,…,Wn),其中每一个Wi取值在区间[0,1],利用取舍度,选择性对每一个Wi进行判定,取0时表示第i项特征舍去,取1则表示选择,这种方法可以看作为特征选择的拓展形式。特征选择的有效性已经通过若干研究得到论证,所以基于特征选择扩展的模糊特征选择方法可行性已经得到证明。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大数据样本的智能化模糊特征选择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803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