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热收缩率哑光聚酰亚胺黑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052883.X | 申请日: | 2019-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89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 发明(设计)人: | 江朝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国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C08L79/08;C08K9/06;C08K3/36;C08K3/22;C08K3/04;C08G73/10 |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刘勇 |
| 地址: | 230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热 收缩 率哑光 聚酰亚胺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热收缩率哑光聚酰亚胺黑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制备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在惰性气体氛围中,向芳香族二胺溶液中加入消光剂混匀,再加入芳香族二酐搅拌反应得到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其中,芳香族二胺中包含有钢性芳香族二胺,钢性芳香族二胺为对苯二胺、2,5‑二氨基甲苯、1,5‑萘二胺、2,5‑萘二胺、2,6‑萘二胺中的至少一种;S2、制备黑色浆料;S3、制备低热收缩率哑光聚酰亚胺黑膜。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低热收缩率哑光聚酰亚胺黑膜,按照上述低热收缩率哑光聚酰亚胺黑膜的制备方法制得。本发明收缩率低,具有哑光效果,维持机械性能及电气性能的同时,尺寸稳定性良好,可见光透过率低,表面光泽度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酰亚胺薄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热收缩率哑光聚酰亚胺黑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酰亚胺薄膜由于具有优异的力学、热学及电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工、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电子级聚酰亚胺覆盖膜主要用于对柔性印刷线路板进行保护,由于下游涂胶复合、刻蚀等各种加工过程的需要,对覆盖膜的尺寸稳定性要求较高。
黑色PI薄膜因其不透明,可起到遮盖柔性线路、电子元件、集成电路封装件的引线框架等电子材料,防止目视检查、篡改、抄袭的作用,市场需求量较高。传统亮光聚酰亚胺黑膜膜面存在光反射产生的眩光或散光,造成视觉的不舒适,长时间观看时易使眼睛疲劳,故近年来,遮蔽效果更好、表观更加优异的哑光聚酰亚胺黑膜逐渐成为覆盖膜市场的焦点,通常将光泽度范围为25-60GU的黑膜称之哑光聚酰亚胺黑膜。
目前,市场常规覆盖膜用黑膜热收缩率范围为≤0.15%,对于较高要求的客户,黑膜不能得到很好应用。传统的黑色聚酰亚胺黑膜制备过程中,炭黑浆料的制备方法主要为通过溶剂配合偶联剂进行超声分散或高速分散制得,浆料存储稳定性较差且固含量较低。
此外,针对哑光型黑膜,目前消光剂加入方法主要为通过高速分散使消光剂与溶剂混合,再以分散液的形式与合成好的树脂进行分散,此种工艺,因消光剂分散液与树脂溶液的粘度相差较大,再次混合时不可避免会出现分散不均及消光剂粒子团聚的情况,影响到薄膜制品的各种性能。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低热收缩率哑光聚酰亚胺黑膜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收缩率低,具有哑光效果,维持机械性能及电气性能的同时,尺寸稳定性良好,可见光透过率低,表面光泽度低。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低热收缩率哑光聚酰亚胺黑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制备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在惰性气体氛围中,向芳香族二胺溶液中加入消光剂混匀,再加入芳香族二酐搅拌反应得到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其中,芳香族二胺中包含有钢性芳香族二胺,钢性芳香族二胺为对苯二胺、2,5-二氨基甲苯、1,5-萘二胺、2,5-萘二胺、2,6-萘二胺中的至少一种;
S2、制备黑色浆料:将S1得到的聚酰胺酸树脂溶液稀释得到溶液A,在搅拌状态下,加入分散剂混匀,再加入黑色颜料混匀,然后研磨至黑色颜料粒径≤2μm得到黑色浆料;
S3、制备低热收缩率哑光聚酰亚胺黑膜:将S1中得到的聚酰胺酸树脂溶液和S2中得到的黑色浆料搅拌混匀,消泡,再涂布于基体表面,干燥,剥离得到聚酰胺酸流延凝胶膜;将聚酰胺酸流延凝胶膜纵向拉伸,再横向拉伸,接着亚胺化,定型得到低收热缩率哑光聚酰亚胺黑膜。
优选地,在S1中,芳香族二胺包括:3,3-4,4-二氨基二苯醚和钢性芳香族二胺。
优选地,在S1中,钢性芳香族二胺的摩尔量占芳香族二胺总摩尔量的23.3-38.1%。
优选地,在S1中,芳香族二酐为均苯四甲酸二酐、3,3’-4,4’-联苯四酸二酐、1,4,5,8-奈四酸二酐、1,2,5,6-奈四酸二酐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在S1中,消光剂占芳香族二胺和芳香族二酐质量总和的4-12%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国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国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528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